你每天消耗的信息是你未来思想生长的土壤
Why You Should Stop Reading News
- What information consumes is rather obvious: it consumes the attention of its recipients. Hence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and a need to allocate that attention efficiently among the overabunda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that might consume it. 信息消耗的是什么是相当明显的:它消耗了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大量的信息造成了注意力的匮乏,需要在可能消耗注意力的过多信息源中有效地分配注意力。——Herbert Simon 赫伯特·西蒙
- 可视化信息让我们越来越懒,越来越笨
- 而这些越来越多通过算法推送给我们的信息,或者是各大 APP 平台的热门信息,这些扑面而来的大量同质化信息,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独立思考和主动阅读。
- 慢慢的,玩手机,刷短视频这种成瘾性的打发时间,让我们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思考。想吃啥,打开外卖,它比你还着急的想告诉你,想买啥,还没等你想好,购物 APP 的广告推送已经来了。这些算法算出的铺面而来的信息,让我们越来越懒得做出自主的选择。
- 短视频成瘾的机制其实和抽烟上瘾没有区别,它也逐渐变成我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视频等可视化信息也替代者传统信息,借助手机,这个终端,占据着我们一天当中越来越多的时间。
- 而手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人的一种 “器官” 了,丢掉手机,你会奇痒难忍,寸步难行。我们都是 “机器人” 了。
-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说法,说象棋大师们都可以做到下一步就看清了接下来十几步,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这个说法也深信不疑。不过后来看了好几个象棋大师的访谈,比如那个中村光,卡斯帕罗夫,卡尔森等等,发现并不是真的。
- 他们都说自己顶多能预测两三步。大师们下棋并不是在那里跟人工智能似的,看一眼就推断出来了接下来的所有可能性。
- 他们下棋跟你骑车差不多,战术和目的是清除的,但是具体操作过程全靠感觉,看一眼棋盘,就能发现某个位置闪闪发亮,可能还没来及思考,已经落子了,这也是为啥他们能做到同时对战十几个人。
- 反倒是两个顶高手对局,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为啥一眼就想往那个位置落子”,“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也就是先有感觉,然后才思考那样下子合不合理。当然了,这种类似直觉一样的东西,是他们长年累月跟别人对战和研究棋谱形成的反射机制,需要大量的练习,顶级水平还需要很高的天赋。
- 这就给了我们一种理论上的支持,某件事你做的不太好,可能并不是咱们笨,可能就是单纯的重复次数太少。
- 更关键的是,只要你不断去重复,潜移默化就有改变,大脑会变得很擅长干那件事。只是这种改变太过细微,每天的进展用显微镜看都看不到,大部分人很快就放弃了,只有极少人能走到最后。
- 更重要的是,类似记忆力这些我们一直以为天生的东西,也和大量的训练强相关。已经有非常严肃的研究发现,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确实变大了,退休之后又变小了。
- 在以前没有导航的年代,在密如蛛网的伦敦开出租车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记忆大量的街道信息,负责记忆的海马体一直在忙乎,可不是变大了,司机们的记忆力也就变好了。等到退休,长时间不用又退休了。
- 这些暗示、标签化或者“定义”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放弃使用某个技能,因为自己不行嘛,时间长了,大脑里对应的那部分果然退化了,确实不行了。
-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每天花大量时间刷短视频,可能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那种持续的短暂刺激,可能进一步影响人的神经回路。确实有不少人刷那玩意太多之后发现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法集中注意力,可能大脑生理结构上也被短视频给影响了。
-
01
前几天全球真实故事奖入围名单公布,里面有几篇中文报道我看过,但还有几篇,我完全不知道。 当我想把它们分享到微信时,微信提示包含不良内容,无法打开。 这两件小事让我想到了信息源管理这件事,我看到了越来越割裂的一面:
- 墙内和墙外是两个世界
- 中文和英文是两个世界
- 线上和线下是两个世界
-
圈子和圈子之间也是两个世界 Alpha girl 说过一句很重的话:
以后,冒到眼前的,只有投了钱的流量,和传达“大格局”意志的流量。 如果不经筛选,我能看到的信息,将是粗制滥造的信息,以及他人想让我看到的信息。 相关:True Story Award (写于 02.07,改于 02.11)
-
02
看到一个雪球帖子,某股民因为投资了纳指基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他立了很多原则。 其中有两条和信息筛选有关:
- 不看国内任何关于美国的报道
- 不关心美联储加息与否
-
他的这个做法很绝,但我能理解。 记得看 wapi 分析谷歌华人员工凶杀案时,最大的感受是,太多不实信息涌现出来。 我一直对网络世界的信息环境很失望,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环境中,每天接触的都是什么样的信息。 每天一醒来,稍不注意,就跳进了满是污泥的信息泥潭里,而洗去污泥所花费的代价更高。 想起一句话:
准确是一种道德。 我记得《跨越不可能》提过一组数据:
-
一篇 5000 字的长文,读完它大概要 10 分钟,但作者投入其中的时间可能是 3-4 天。
-
一篇 1 万字的长文,读完它大概要半个小时,但作者投入的时间可能有 1 个月以上。
-
一本 20 万字的书,读完它大概要 5 个小时,但作者写完它可能要 3-5 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在这个标准上,应该选择哪些更有道德感的信息源。 (写于 02.06,改于 02.12)
-
03
Ellen Fishbein 在近期的邮件中分享了一个好玩的服务:Printernet。 Printernet 是 Print 和 Internet 的组合词。你能看出来,它提供的服务是把互联网上的内容打印出来看。 看到这个服务,我有点惊喜。原来有人和我一样,喜欢把好文章打印出来看。 打印,是一次筛选和确认:有哪些文章,我想认真对待,想多看几遍? 也是一次定期梳理的机会,这周、这个月,有哪些文章时常回想? 之前有段时间,我会把每天的阅读历史记录下来,但这个习惯没坚持太长。 最近,恰逢开年,我又重新把它捡了起来。捡起来后才发现,自己每天会看那么多杂乱的信息,那么容易偏离主线,那么容易看一半,丢一半。 整理阅读历史,既是记录个人观念和思想史的转变,也是给那些影响过自己的内容存个档。 当我试图整理 1 月有哪些内容值得打印出来看时,我发现数量少得可怜。 要么是好内容越来越少了,要么是我看得太少或者太挑了。 我愿意相信是后者。 相关:Printernet x Ellen Fishbein (写于 01.30,改于 02.12)
-
我常常以为看书就要看最经典的,那些时下的,新鲜的,往往不值得多花时间。但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阅读方法,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偏见。 他的信息管理有两条: 只看最经典的 以及,最前沿的 他的策略,很像是塔勒布的反脆弱策略: 一端是极度保守 一端是极度冒险 一端关注不变, 一端关注急剧的变化。 一端是充足的知识储备,一端是各种大胆的想法。 一端是下限,一端是上限。 不变的常识,用来守住自己。变化的内容,用来跟上趋势。 只关注经典一端,是一种鸵鸟埋头策略,忽略了外面的世界。 只关注剧变一端,是一种追新策略,无法建立知识网络。 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互相校验的关系。 旧理论,用来解释新现实。以及,新现实,能否反过来修改旧理论。 相关:I Spent 50 Hours With 20 Master Writers (youtube.com)
-
他的这个方法,带来的第二个启示是,中间的信息,可能是最没价值的。因为,它既不是需要费时良久才能掌握的经典信息,也不是需要进入特定圈子才能了解的前沿信息。 有趣的地方在于,中间的信息,往往也是被最多人知道的信息。 在信息管理这件事上,有些信息是恒星,有些是行星,还有些是流星。 行星围绕着恒星转,而流星划过之后再也不见。 区分哪些是恒星,哪些是行星,哪些是流星,则是每个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