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
第一课 最美的理论
- 爱因斯坦,相对论
-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 终将一事无成。**那时候,爱因斯坦因为受不了德国高中的严苛教育而中 途辍学,回到了他位于意大利帕维亚的家中。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初, 意大利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的工程师父亲正在波河平原上建造第一批 发电站。而爱因斯坦则在阅读康德的著作,偶尔去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 程——他听课只是为了好玩,既不注册学籍,也不参加考试。但正是这看似儿戏的行为使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1) (pdf)
-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知识领域里先后出现过很多次飞跃,但爱 因斯坦完成的这次飞跃或许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 一旦我们掌握了其精髓,这个理论便简洁得惊人。下面我来简要地叙述 一下: 牛顿试图解释物体下落和行星运转的原因。他假设在万物之间存在 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他称之为“引力”。那么这个力是如何牵引两个 相距甚远,中间又空无一物的物体的呢?这位伟大的现代科学之父对此 显得谨慎小心,未敢大胆提出假设。**牛顿想象物体是在空间中运动的, 他认为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空容器,一个能装下宇宙的大盒子,也是一个 硕大无朋的框架,所有物体都在其中做直线运动,直到有一个力使它们 的轨道发生弯曲。**至于“空间”,或者说牛顿想象的这个可以容纳世界的 容器是由什么做成的,牛顿也没有给出答案。
- “就在爱因斯坦出生前的几年,英国的两位大物理学家——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和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为牛顿冰冷的世 界添加了新鲜的内容:电磁场。所谓“电磁场”,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真实 存在,它可以传递无线电波,可以布满整个空间;它可以振动,也可以 波动,就像起伏的湖面一样;它还可以将电力“四处传播”。爱因斯坦从 小就对电磁场十分着迷,这种东西可以让爸爸修建的发电厂里的发电机 运转起来。很快他想到,就像电力一样,引力一定也是由一种场来传播 的,一定存在一种类似于“电场”的“引力场”。他想弄明白这个“引力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怎样用方程对其进行描述。”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2) (pdf)
- “就在这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非同凡响的点子,一个百分百 天才的想法: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因为它本身就是空间。这就是广 义相对论的思想。 其实,牛顿的那个承载物体运动的“空间”与“引力场”是同一个东 西。 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对宇宙做了惊人的简化:空间不再是一 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 动、弯曲、变形的实体。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 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太阳会使其周围的空间 发生弯曲,所以地球并不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绕着太阳旋转,而 是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漏斗中心 并不会产生什么神秘的“力量”,是弯曲的漏斗壁使弹珠滚动的。所以无 论是行星绕着太阳转,还是物体下落,都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3) (pdf)
- 空间弯曲方程
- “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这种空间的弯曲呢?19世纪最伟大的数学 家、“数学王子”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已经写出 了描述二维曲面(比如小山丘的表面)的公式。他还让自己的得意门生 将这一理论推广到三维乃至更高维的曲面。这位学生就是波恩哈德·黎 曼(Bernhard Riemann ),他就此问题写了一篇重量级的博士论文,但 当时看起来全然无用。**黎曼论文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弯曲空间的特征都 可以用一个数学量来描述,如今我们称之为“黎曼曲率”,用大写 的“R”来表示。**后来爱因斯坦也写了一个方程,将这个R与物质的能量 等价起来,也就是说: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就这么简单。 这个方程只有半行的长度,仅此而已。空间弯曲这个观点,现在变成了 一个方程。”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3) (pdf)
- 首先,这个方程描述了空间如何在恒星周围发生弯曲。由于这个弯 曲,不仅行星要在轨道上绕着恒星转,就连光也发生了偏折,不再走直 线。爱因斯坦预测,太阳会使光线偏折。在1919年,这个偏折被测量出 来,从而证实了他的这一预测。其实不仅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曲。爱因斯坦曾预言,在高空中,**在离太阳更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比 较快,而在低的地方,离地球近的地方时间则过得比较慢。**这一预测后 来也经测量得到了证实。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山 上,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住在海边的那个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兄弟要 比自己老得快一些。然而好戏才刚刚开始。
- 自己老得快一些。然而好戏才刚刚开始。 当一个大恒星燃烧完自己所有的燃料(氢)时,它就会熄灭。残留 的部分因为没有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支撑,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坍塌,导 致空间强烈弯曲,最终塌陷成一个真真正正的洞。这就是著名的“黑 洞”。在我上大学那会儿,世人还不大相信这个神秘理论的预言。如 今,天文学家已观测到宇宙中大量的黑洞,并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研 究。但还有更精彩的。 整个宇宙空间可以膨胀和收缩。爱因斯坦的方程还指出,空间不可 能一直保持静止,它一定是在不断膨胀的。1930年,人们确确实实观测 到了宇宙的膨胀。这个方程还预测,这个膨胀是由一个极小、极热的年 轻宇宙的爆炸引发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人类再一次经 历了这样的事: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理论,但大量证据纷纷出现在 我们眼前,直至在太空中观测到了“宇宙背景辐射”,也就是原始爆炸的 余热里弥漫的光。事实证明,爱因斯坦方程的预言是正确的。 此外,这个理论还说,空间会像海平面一样起伏,目前人们已经在 宇宙中的双星上观测到了“引力波”的这种效应,与爱因斯坦理论的预言 惊人一致,精确到了千亿分之一。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这里就不再细 说了。
- “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一个朴素的直觉,那就是,空间和引力场本是一 回事。这一切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简洁的方程,尽管我的读者们肯定难了解它的奥妙,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将它抄录于此,想让大家看看它到 底有多么的简洁美妙:”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4) (pdf)
第二课 量子
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一个是我第一课讲的广义相对论,另一 个就是我这里要讲的量子力学,它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这两个理论都告诉我们,自然的细微结构要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微 妙。广义相对论是一颗小巧的宝石:它是由爱因斯坦凭借一己之力思 考、孕育而来的,是关于引力、空间和时间简洁而又统一的观点。然而 量子力学,或者说“量子理论”则正好相反,它在实验上获得了无与伦比 的成功,其应用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用来写文章的电脑就 和它息息相关)。但是这个理论在诞生一百多年之后,仍然笼罩在一片神秘莫测的奇异氛围中。
-
光子
-
“对于普朗克来说,把能量视为一个个能量包块的集合只是计算上使 用的一个特殊策略,就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会奏效。然而 五年以后,又是爱因斯坦,终于认识到这些“能量包”是真实存在的。 爱因斯坦指出光是由成包的光粒子构成的,今天我们称之为“光 子”。
-
他在那篇文章的引言中写道: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假设光的能量在空间中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有关黑体辐射、荧光、紫外线产生的阴极射线,以 及其他有关光的发射和转化的现象。依据这个假设,点光源发射出的一 束光线的能量,并不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中连续分布,而是由有限数目 的‘能量量子’组成,它们在空间中点状分布,作为能量发射和吸收的最 小单元,能量量子不可再分。””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8) (pdf)
-
这几句话说得简单而又清晰,是量子理论诞生的真正宣言。请注意 这段话一开始“在我看来”这几个不同凡响的字眼,这不禁让人联想到, 达尔文在自己的笔记中以“我认为”这几个字为开端来介绍他物种进化的 伟大思想,而法拉第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介绍电磁场这个具有革命意义概念时,则提及自己“犹豫不决”。伟大的天才都懂得三思而行。
-
-
量子跃迁
- “起初,爱因斯坦的这项成果被同行们当成笑柄,他们认为这个年轻 才子在信口开河。后来爱因斯坦就是凭借这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如 果说普朗克是量子理论之父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就是让这一理论茁壮成 长的养育者。
- 就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量子理论长大以后就走上了自己的道 路,后来爱因斯坦也不再承认这个孩子。**在20世纪10-20年代,丹麦人 尼尔斯·玻尔(Dane Niels Bohr)**引领了这一理论的发展,他了解到原子 核内电子的能量跟光能一样,只能是特定值,而更重要的是,电子只有 在特定的能量之下才能从一个原子轨道“跳跃”到另一个原子轨道上,并 同时释放或吸收一个光子,**这就是著名的“量子跃迁”。**玻尔位于哥本哈 根的研究所里,聚集着20世纪最具天赋的年轻科学家们,他们共同努 力,试图为原子世界中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建立秩序,以期创立一个自 洽的理论。”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9) (pdf)
- 1925年,量子理论的方程终于出现了,取代了整个牛顿力学。很难 想象什么比这更伟大的成就了。霎时间,一切现象都找到了归宿,一切 都可以被计算出来。这里只举一个例子:你们记得元素周期表吧?就是 门捷列夫的那个。它把宇宙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元素都列了出来,从氢元 素到铀元素,好多学校教室里都挂着这张表。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元 素被列在表上呢?为什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这样的呢?为什么这些元 素和周期会有这样的特征呢?答案就是,每一种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最主 要方程的一个解。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这一个方程。 率先为这个新理论列出方程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德国天才——维尔 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他所依据的理念简直让人晕头转向。
- “海森堡想象电子并非一直存在,只在有人看到它们时,或者更确切 地说,只有和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它们才会存在。当它们与其他东西相 撞时,就会以一个可计算的概率在某个地方出现。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 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一个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 一连串跳跃。如果没有受到打扰,电子就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它甚至 不会存在于一个所谓的“地方”。”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19) (pdf)
- 哥本哈根那帮意气风发的年轻科学家们非常沮丧:为什么偏偏是爱 因斯坦反对他们呢?他们的这位精神之父,曾有勇气思考那些别人想都 不敢想的问题,如今却退缩了,害怕这迈向未知世界的崭新一步,这条 道路难道不是他亲自开辟的吗?为什么偏偏是爱因斯坦呢?是他教导我 们时间并不是普适的,空间是可以弯曲的,但现在他又说世界不可能如 此荒诞离奇。
- 玻尔耐心地给爱因斯坦解释了这些新的想法,可爱因斯坦并不认 同。为了证明这些新想法是自相矛盾的,**爱因斯坦设计出了一些思想实 验:“想象一个充满光的盒子,我们允许一个光子瞬间逃逸…”“光子 盒”思想实验就这样开始了,**这是他一系列著名例证中的一个。但最后 玻尔总能成功驳斥爱因斯坦的观点。通过演讲、信件往来和论文,两位 科学家的对话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在交流的过程中,两位伟大的人物 都不得不做出让步,改变看法。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这些新想法中并 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玻尔也不得不承认,事情并没有他最初想的那 么简单清晰。但是爱因斯坦并不愿意在最关键的地方做出让步,他坚持 认为确有独立于相互作用之外的客观存在。而玻尔也坚称新理论确定的 这种全新又深刻的存在方式是有效的。最后,爱因斯坦承认,量子理论 是人类认识世界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他还是坚信,事情不可能如 此荒诞离奇,在这一切“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
“我们的知识在增长,这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做一些以前连想都不敢 想的事情。知识的增长也开启了新的问题、新的奥秘。在实验室里运用 量子力学方程的人通常不太关心这些方程本身的问题,然而近几年,越 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论文中和会议上持续探讨这个问题。量子 理论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它究竟是什么呢?是对世界本质的一次 非同凡响的深刻探究?是侥幸灵验的一个美丽错误?是不完整谜团的一 部分?还是关于世界结构这样艰深问题的一个线索,只是我们目前还消化不了?”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21) (pdf)
第三课 宇宙的构造
-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论天》中描述的宇宙,这张图也代表 了从地中海文明时期到中世纪结束之前,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但丁和莎 士比亚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这样的宇宙图。 下一个对宇宙认知的飞跃是由哥白尼完成的,**后来的“科学大革 命”也由此开启。**其实,哥白尼的宇宙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并没有多大区 别。”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30) (pdf)
第四课 粒子
- 电子、夸克、光子和胶子
-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宇宙,里面有光和其他物质在运动。光由光子组 成,这是爱因斯坦凭直觉想出的光的微粒。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 组成的。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它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紧密聚集在 一起的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美国物理学 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为它们取名“夸克”(quark)。**他的 灵感来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一句没有意义的话 里的一个没有意义的词:“给马斯特·马克来三夸克!”我们触碰到的每 样东西都是由电子和这些夸克组成的。”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3) (pdf)
- 我们身边的所有物体都是由电子、夸克、光子和胶子组成的,它们 就是粒子物理学中所讲的“基本粒子”。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粒子,例如中 微子(neutrino)——它布满了整个宇宙,但并不跟我们发生交互作 用,还有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不久前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 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的粒子。但这些粒子并不多,只有不到十 种。这少量的基本原料,如同大型乐高玩具中的小积木,靠它们建造出 了我们身边的整个物质世界。
- “量子力学描述了这些粒子的性质和运动方式。这些粒子当然并不像 小石子那般真实可感,而是相应的场的“量子”,比方说光子是电磁场 的“量子”。就跟在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场中一样,它们是这些变化 的基底场中的元激发,是极小的移动的波包。**它们的消失和重现遵循量 子力学的奇特定律:**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 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3) (pdf)
- 即使我们观察的是空间中一块没有原子的区域,还是可以探测到粒 子的微小涌动。彻底的虚空是不存在的,就像最平静的海面,我们凑近 看还是会发现细微的波动和振荡。构成世界的各种场也会轻微地波动起 伏,我们可以想象,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在这样的波动中不断地产生、 消失。 这就是量子力学和粒子理论描述的世界。这同牛顿和拉普拉斯 (Laplace)的世界相去甚远:在那里,冰冷的小石子在不变的几何空间 里沿着精确而漫长的轨迹永恒不变地运动着。量子力学和粒子实验告我们,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地 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振荡,就像20世纪60年代时髦的嬉皮世界,一 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
- 标准模型
- “粒子理论的细节在20世纪50—70年代逐渐得到完善。参与这项工作 的有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如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 )和 盖尔曼,还有一群举足轻重的意大利人。这些细节的建构导出了一个复 杂的理论,它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被称为**“基本粒子标准模型”**, 一个不太浪漫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在其所有预测被一系列实验证实 之后,这个“标准模型”终于得以确立。1984年,我们意大利现在的参议 员卡洛·鲁比亚(Carlo Rubbia )还凭着这个模型的首批数据获得了诺贝 尔奖。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完成了“标准模型”确认工作的最后 一环。”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4) (pdf)
- “迄今为止,标准模型仍然是解释物质世界最好的理论,它的预测全 都得到了证实。除了暗物质和广义相对论中被描述为时空曲率的引力之 外,它很好地解释了已知世界的方方面面。 曾有人提出其他理论,试图替代标准模型,但都被实验推翻了。例 如,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一个不错的理论,称为SU(5)理论,它 用一个更简洁优雅的结构取代了标准模型中无序的方程。这个理论预测 质子会以一定的概率衰变,分解成电子和夸克。科学家们造了很多巨型 仪器,来观测质子的衰变。有些物理学家为寻找可观测到的质子衰变奉 献了一生(由于衰变需要太长时间,所以不能一次只观测一个质子,人 们取来成吨的水,在周围安装灵敏的探测器观测质子衰变的效应)。可 是,唉,至今还没有人观测到质子的衰变呢。SU(5)这个漂亮的理 论,虽然简洁美妙,却得不到上帝的青睐。”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5) (pdf)
第五课 空间的颗粒
- “在我们所了解的物理世界的中心,存在着一个悖论。我说过,20世 纪物理学的两颗明珠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前者是宇宙学、天体物 理学、引力波、黑洞以及其他许多研究的起源;后者则是原子物理、核 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的基础。这两个理论带来了丰 富的成果,奠定了当代科技的基石,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这 两个理论不可能同时正确。至少依照目前的形式,它们是相互矛盾的。”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8) (pdf)
- 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
- “二十年前,这个领域还是一团迷雾,现在道路已经出现,唤起了大 家的乐观与热情。然而道路不止一条,因此还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多 样性引发了争论,但这是健康的:在迷雾完全消散之前,相互批评,各 抒己见,是有益而无害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这个研究方向,许多国家的研究小组都 在从事相关研究。 圈量子引力试图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这个尝试很谨 慎,它只使用这些理论中已有的假设,适当改写这两个理论,使它们相 容。但它的结论相当激进:它又一次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现实世界的 结构的方式。”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9) (pdf)
- **它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盒 子,而是在不断运动,像一个移动中的巨大软体动物,可以压缩和扭 曲,而我们被包在里面。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所有这样的场 都“由量子构成”,具有精细的颗粒状结构。于是物理空间当然也是“由 量子构成的”。 这正是圈量子引力的核心结论: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或者说“空间原子”构成的。**这些颗粒极其微 小,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几亿亿倍。圈量子引力用数学形式描述了这 些“空间原子”,也给出了它们演化的方程。它们被称为“圈”或环,因为 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从而编织出了空间的纹 理,就像细密织成的巨大锁子甲上的小铁圈一样。这些空间的量子在哪里?**它们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也不在“空间之 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空间。**空间就是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连而成 的。世界又一次显得更接近关系的集合,而非物质的集合。
- “圈量子引力理论的第二个结论更为极端:在“空间是连续的、物体 存在其中”这个观念消失后,“时间不受事物影响、一直流逝”这个基本 而又原始的想法也不复存在了。这些描述空间和物质的颗粒的方程不再 包含“时间”这个变量。”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49) (pdf)
- 这并不是说一切都保持稳态,没有变化。相反,它说明变化是普遍 存在的,但我们不再能把这个基本过程形容为“一个瞬间接着另一个瞬 间”。在空间颗粒的微小尺度下,大自然的舞步不再追随唯一的乐团指 挥手中那根棒子挥出的同一节拍,每一个物理过程都有自己的节奏,独 立于邻近的其他过程。时间的流逝发生在世界之内,从构成世界的量子 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这些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
- 普朗克恒星
- 这个理论可以通过实验证实吗?我们正在进行思考和尝试,但目前 还没有得到实验的证实。然而,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了。 其中之一源于对黑洞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观测到天空中由恒星坍 缩形成的黑洞。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后,组成恒星的物质坍塌,并从我们 的视野中消失了。但它去了哪里呢? 如果圈量子引力理论正确的话,那么物质不可能坍缩成一个无穷小 的点,因为无穷小的点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一块一块的有限空间。 被自身重量压塌的物质,会变得越来越密,直到量子力学可以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来抗衡这个压力。
- “我们假定在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时空的量子浮动平衡了物质本身 的重量,这个阶段的恒星就被称为**“普朗克恒星”(Planck star )**。如果 太阳停止燃烧,形成一个黑洞,那这个黑洞的直径约为1.5千米。在黑 洞内部,组成太阳的物质会继续坍缩,最终形成一颗如原子般大小的普 朗克恒星。组成太阳的全部物质挤压在一个原子大小的空间里,普朗克 恒星就是由这种极端的物质状态形成的。”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52) (pdf)
- “我们发现,当宇宙被压缩到极限的时候,根据量子理论会产生一个 反作用力,造成大爆炸,这个著名的大爆炸很可能实际上是大反弹:我 们的宇宙在自身重量下坍缩到非常小,然后反弹,开始膨胀,变成现在 我们周围不断扩张的宇宙。宇宙被压缩到坚果壳大小,开始回弹的那一 瞬间,就真正进入了量子引力的领域: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了,世界融 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用方程描述它。而第 三课的最后一幅图会变成这样:”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53) (pdf)
第六课 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
-
统计物理学,热力学
-
“直至19世纪中叶,物理学家们还认为热是一种流体,叫作“热质”, 或者是两种流体,一冷一热,这种想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最终,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 ) 发现了热的本质。他们的发现美丽、奇异而又深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 个人类至今仍知之甚少的领域。 他们发现,一个热的物质并不会包含热质,它发热仅仅是因为其中 的原子运动速度更快。原子和原子团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运动的状态 中,它们快速移动、振动、跳跃…冷空气之所以冷是因为空气中的原 子,更确切地说是分子,跑得比较慢;热空气之所以热是因为空气中的 分子跑得比较快。”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58) (pdf)
-
“为什么热量会从热的物体跑到冷 的物体上,而不是反过来呢?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时间的本质。**在所有不发生热 交换,或热交换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未来和过去是一模 一样的。例如,对于太阳系行星的运转而言,热量几乎是无关紧要的, 所以行星即使逆向运转,也不会违反任何物理规律。可是一旦有热量存 在,未来就和过去不同了。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摩擦,钟摆可以永远摆 动下去。如果我们把这个摆动过程录下来,倒着播放,也不会觉得有任 何问题。但是,如果存在摩擦,钟摆微微加热了底座,损失了能量,运 动速度就会减慢。这就是摩擦生热,这时我们立刻就能分辨未来(钟摆 变慢的方向)和过去。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钟摆吸收了底座的热 量,从静止突然开始摆动。 **只有存在热量的时候,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能将过去和未来区分 开来的基本现象就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58) (pdf)
-
**“玻尔兹曼发现其中的原因惊人地简单:这完全是随机的。**玻尔兹曼 的解释非常精妙,用到了概率的概念。热量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 并非遵循什么绝对的定律,只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而已。原因 在于: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一个快速运动的热物体的原子更有可能撞上 一个冷物体的原子,传递给它一部分能量;而相反过程发生的概率则很 小。在碰撞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但当发生大量偶然碰撞时,能量倾 向于平均分布。就这样,相互接触的物体温度会趋向于相同。热的物体 和冷的物体接触后温度不降反升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概率小得 可怜罢了。”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59) (pdf)
-
“物理学中研究上述内容的分支叫统计物理学,它的成果之一就是从 玻尔兹曼开始研究的热量和温度的概率特性,也就是热力学。 我们的“无知”暗含着世界运行方式的某些线索,这乍看很不合理。 冷的茶匙在热茶里面会变热,气球放气的时候就会四处乱飞,与我知道 与否毫无关系。支配世界的物理原理和我们知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呢?这 个问题理直气壮,答案却很微妙。
茶匙和气球的运动遵从物理规律,具有必然性,与我们知道与否毫 不相干;它们行为的可预测性或不可预测性,与它们的具体状态无关, 只与它们和我们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属性(如温度、压力)有关。具体 是哪些属性,取决于我们与茶匙、气球相互作用的方式。**因此,概率同 物体自身的演化无关,只与物体跟我们相互作用的特定属性的变化有关。**这又一次表明,我们用以组织这个世界的概念之间有着深刻的关 联。”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0) (pdf)
-
-
时间
- “在20世纪的进程中,热力学(研究热的科学)和统计力学(研究各 种运动的概率的科学)都延伸到了电磁场和量子现象的领域。 不过,当把它们延伸到引力场时,却出现了问题。温度升高时,引 力场会如何变化,仍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我们知道电磁场加热后会发生 什么:比如在用烤箱时,馅饼会被热的电磁辐射加热,我们知道怎样描 述它——电磁波会振动,随机分配能量。我们可以把电磁波想象成由光 子组成的气体,这些光子像热气球里面的分子一样运动。
- 但是热引力场 是什么?我们在第一课说到过,引力场就是空间本身,或者说是时空, 因此,当热量在引力场扩散开来的时候,空间和时间也应该发生振 动…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描述它,我们还没有发现可以描述热时空 的热振动的方程。这些问题把我们引向时间问题的核心:时间的流动究竟是什么?”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0) (pdf)
- 或者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什么是“现在”?我们说存在的事物是“现在”的事物:过去不再存在了,未来还不存在。**但是,在物理学中,没 有东西对应“现在”这个概念。对比一下“此刻”和“此处”。“此处”是指说 话人所在的位置: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人,“此处”就是指两个不一样的地 方。**因此,“此处”的意思取决于说话的地点,用术语表达就叫作指示 性。“此刻”指说话的这一瞬间,也具有指示性。没有人会说“此处”的东 西是存在的,不在“此处”的东西就不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 说“此刻”的东西是存在的,不在“此刻”的东西就不存在呢?究竟“此 刻”是客观的,它的“流动”让物体一个接着一个地“存在”,还是,它 和“此处”一样,是主观的?Thoughts
- 这似乎是个深奥的脑力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却是现代物理学的当务 之急,**因为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现在”的概念也是主观的。**物理学家们 和哲学家们得出结论:全宇宙共有同一个“现在”的观念是种幻觉,时间 在宇宙中同步“流逝”这种概括也是行不通的。爱因斯坦在他的意大利好 友米凯莱·贝索(Michele Besso )去世后给他的妹妹写了一封感人至深 的信:“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 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 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
- “那么,时间流逝这个鲜活的经验从何而来? 我认为答案就在热量和时间的紧密联系中: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 时,才有过去和未来的区别。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 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 这样一来,“时间的流逝”便在物理学中出现了,但并不是在精确地 描述物体的真实状况时,而是更多地出现在统计学与热力学中。这可能 就是揭开时间之谜的钥匙。“此刻”并不比“此处”更加客观,但是世界内 部微观的相互作用促使某系统(比如我们自己)内部出现了时间性的现 象,这个系统只通过无数变量相互作用。
- **我们的记忆和意识都建立在这些概率性的现象之上。**假如存在一种 超感觉的生物,那么对它来说,就不存在时间的“流逝”,宇宙会是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之分的一整块。但是,由于我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 只能看到一幅模糊的世界图景,并栖居于时间之中。请容许我引用本书 编辑的一句话:“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模糊 观察孕育了我们时光流逝的观念。”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2) (pdf)
- “**霍金利用量子力学成功地证明了黑洞总是“热的”,像火炉一样放 热。这是关于“热空间”性质的第一个具体迹象。**从来没有人观测到这种 热,因为在我们观测到的真实的黑洞中,这种热非常微弱。但是霍金的 计算令人信服,在各种场合被人们引用,黑洞的热也被普遍认为是真实 存在的。 黑洞的热是发生在黑洞这种物体上的量子效应,而黑洞本质上是引 力性的。一个个空间量子,空间的基本颗粒,即那些振动的“分子”加热 了黑洞表面,使黑洞放热。这个现象同时涉及问题的三个方面:量子力 学、广义相对论和热力学。 黑洞的热如同物理学中的罗塞塔石碑,它用量子、引力和热力学三 种语言写就,仍在等待解读,以告诉我们时间的本质。”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3) (pdf)
尾声
-
整合信息理论
-
“我们建构的宇宙图像存在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在这些 图像——我们能够借助有限的手段重构和理解的事物——和我们身为其 组成部分的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滤镜:我们的无知,感官和智力 的局限。正因为我们是主体,而且是特殊的主体,才会让这些条件影响 了我们的经验。
但这些条件并不像康德认为的那样具有普适性,他由此 错误推导出,欧几里得的空间和牛顿力学都应该是先验为真的。其实, 对我们这一物种的心智进化来说,这些东西是后验的,而且还在不断演 进。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逐渐更新我们的概念框架,使之与我们的认 知相匹配。我们尝试了解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真实世界,尽管这一 过程缓慢而又犹疑。我们构建的宇宙图景存在于我们心中,在我们的概 念空间里,但它们多多少少描绘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世界。我们要循 迹前行,以便更好地描绘这个世界。”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7) (pdf)
-
“编故事和追寻踪迹发现事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活动,把这两者 混为一谈,是当代文化中科学不被理解和信任之肇始。二者之间的分别 很微妙:黎明时猎获的羚羊和前晚故事里讲的羚羊神相距并不遥远。界 限是模糊的,神话与科学相互滋养。但知识总是有价值的。捉到羚羊, 我们就能填饱肚子。 因此,我们的知识反映了真实。无论多寡,知识都反映了我们栖居 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使人类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事实 上,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相互作用,彼此身上都会留下对方的印记,从个意义上来说,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地交换信息。”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7) (pdf)
-
“**一个物理系统拥有的其他物理系统的信息,不包含任何精神的或主观的东西,只是受物理规律支配的某一事物状态与另一事物状态之间的 联系。**一滴雨水包含着天空中一片云的信息;一束光包含着发光物质颜 色的信息;一块表包含着一日时间的信息;一阵风携带着一场即将到来 的暴风雨的信息;一个流感病毒携带着我易受感染的鼻腔的信息;我们 细胞中的DNA包含着遗传密码的所有信息,让我长得像我父亲;我的大 脑满满都是我在人生经验中积累的信息。我们思想的本质就是极其丰富 的信息的集合,它们被积累、交换和不断加工。”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8) (pdf)
-
-
自由意志
- “不,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过自然法则。假如真有那样的东 西,那我们早该发现了。我们身上并没有违背事物自然表现的东西。整个现代科学,从物理学到化学,从生物学到神经科学,都在巩固我们的 这一认知。 这个困惑的解答在别处。当我们认为自己很自由的时候,我们确实 做得到,因为我们的行为由身体内部的大脑决定,不受外部因素左右。 但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说明自然规 律通过大脑的运作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自由决定,是我们大脑中 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交互极为丰富,无比迅速。我们的 抉择固然自由,但却不可能超出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这是否意味着当我做出决定的时候,那个决定的人就是“我”呢? 对,当然是这样,难道“我”还能做出与我的神经元不同的决定吗?那也 太荒谬了。正如**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 )**极为清 楚地认识到的那样,这二者是一回事。其实并没有“我”和“我大脑的神 经元”之分,这两者本是一码事。一个人就是一个程序,复杂而又极其 完备。”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69) (pdf)
- 当我们说人类的行为难以预料时,我们没说错,因为人类的行为过 于复杂,尤其是让我们自己来预测就更难了。**斯宾诺莎早就一针见血地 指出,与我们身体内部发生的复杂过程相比,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印象实 在是太粗糙了,正因如此,我们才感觉自己拥有真切的自由。令我们感 到惊讶的一切,其实都来源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大脑中有亿万个神经 元,多得如同银河中的繁星,而这些神经元可能产生的关联与组合会是 一个更加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对所有这些我们都是没有意识的。构 成“我们”的是这整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我们能意识到的那一 小部分。 那个做出决定的“我”就是这个通过自我观照而形成的“我”,**这个通 过在世界中自我呈现而形成的我,这个以不同视角来理解自身而形成的 我,这个通过能处理信息、情景再现的强大大脑形成的我,虽然形成方 式尚不能完全明确,但我们已经能够隐约看到了。
-
终将毁灭
- “我们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物种,在一个由至少十来个好奇心强的物 种组成的属(人属)中,我们是唯一存活下来的一支。种群中的其他物 种都已经灭绝。其中有些物种消失的时间并不长,比如尼安德特人,也 就灭绝了三万多年。我们这个种群在非洲进化,近似于等级分明、相互 争斗的黑猩猩,而更接近倭黑猩猩(bonobo),也就是小而安静的黑猩 猩,它们愉快地聚居一处,地位平等。作为一个不断走出非洲、去探索 新世界的种群,我们走得很远,远到巴塔哥尼亚高原,远到月亮之上。 好奇并不违反自然,我们的天性就是会好奇。”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70) (pdf)
- “我认为,我们这个物种不会延续很久。我们似乎没有乌龟的那种本 事,能够几亿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那可是人类存在时间的好几 百倍。我们属于一个短命的物种,所有的表亲都已经全部灭绝。而且我 们一直在破坏。我们已经造成气候和环境的恶化,恐怕自己也难逃恶 果。对地球来说,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挫折,但我认为,人类将很 难安然无恙地渡过这个难关。更糟的是,公众舆论和政治观点倾向于把 头深埋在沙子里,无视我们正在面临的危险。在地球上,我们也许是唯 一知道我们的个体必将死亡的物种,我害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 唯一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末日到来的物种,或至少是见证自己文明灭亡 的物种。”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71) (pdf)
- 就像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该如何面对个体的死亡一样,我们也知道 如何面对我们文明的覆灭。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当然不会是第一个覆 灭的文明。玛雅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还有许多其他文明都已经成为过 去。我们的生死如同星辰的生灭,个体如此,全人类也是如此。这就是 我们的现实。生命正是因为短暂才宝贵。诚如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 (Titus Lucretius Carus)所言:“我们对生命的胃口是贪得无厌的,我们 对生命的渴求是永不满足的。”(《物性论》卷三,第1084行)Quote
- “自然是我们的家,在自然中我们就是在家。我们探索的这个奇妙世 界,五光十色,令人惊异,在这里空间是颗粒状的,时间是不存在的, 物体也可能不在任何地方,但它并未使我们远离真实的自我,只是与生 俱来的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栖居之地,展示了我们由什么构成。 我们与世间万物一起,是由同样的星尘塑造的,无论我们沉浸在痛苦之 中,还是焕发出喜悦的光芒,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意)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2016, p. 71)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