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是思维的呈现,做笔记是为了让思维更好的串联。上升到写作的层面,它是一种个人表达。最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更好的思考。
- 思想的危机 | 梵低’s Blog (vandeefeng.github.io)在这个里面,我当时写到,
- 生成自己的习惯、风格数据,然后来分析自己,顺便搞个数字生命啥的?
- 知识是上帝给人类最伟大的财富,而我始终认为知识和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希望我记录的这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 再就是留下点啥,也是正好刷到了,未知生 (qq.com) 这篇文章里写到:
- 二是,在写作当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达更准确了,思维的活跃性也提高了,这也侧面证明了,现在的PKM是有效果的。思维在做笔记这个过程真的流动了起来。这些矢量的思维,总会在某个时刻汇聚到一个新的交点,产生新的碰撞与火花,这很令人兴奋。 §Vandee的PKM
- 简单来说:信息损耗率 + 认知调动率 = 新认知迭代率
- 对于认知调动,比较明确:就是要做自主的信息再输出,to understand something, you must actively engage with it.
- 而对于信息损耗率,这个就因人而异了,如果听书和看视频对于你来说效率更高,一下就能记住很多信息,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形式。
- 简单来说:信息损耗率 + 认知调动率 = 新认知迭代率
- 三是,写作和笔记让我经常会兴奋起来的思维过程,具象化了,这种个人表达是在之前没有刻意的想过要去这么做的,没想到效果还挺好。思考真的会让我兴奋和上瘾,真不是记笔记这个事件带来的多巴胺的激励。
为什么 “读书无用”
-
Why books donʼt work 其实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书籍和演讲作为传统的知识传递媒介的局限性。
-
作者首先没有否认书籍的重要性,但我们扪心自问读过的很多书,真的能吸收的又有多少呢?可能读完的时候认为自己能把书的内容大致总结一遍,过段时间可能只能记得一些零碎的句子,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不看目录根本想不起这本书主要讲什么。
-
紧接着作者开始从 “为什么讲座无用” 来侧面解释 “读书无用”。作者认为这两种媒介都有问题,因为都犯了 transmissionism (直译过来,传输主义?)的错误,
- 讲座,指望着听众从头到尾听到每句话,然后就能完全理解演讲者的观点了
- 读书,指望着读着通过阅读句子来理解知识,作者用文字描述一个知识,读着从头到尾读过,就理解了。
-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们没有调动起我们人类真正掌握知识的方式 —— 即我们认知的过程。
-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you must actively engage with it. Good writing, like good thinking, takes time.好的写作,就像好的思考一样,需要时间。
-
It’s only by concentrating, sticking to the question, being patient, letting all the parts of my mind come into play, that I arrive at an original idea. By giving my brain a chance to make associations, draw connections, take me by surprise.How to Think Better: The Skill You’ve Never Been Taught (fs.blog)
只有集中注意力、坚持问题、保持耐心、让我的所有思维都发挥作用,我才能得出原创的想法。让我的大脑有机会进行联想、建立联系,这让我大吃一惊。 — William Deresiewicz — 威廉·德雷谢维奇
-
For me, taking notes helps make sure that I’m really thinking hard about what’s in there. If I disagree with the book, sometimes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read the books because I’m writing so much in the margin.* Bill Gates*
对我来说,做笔记有助于确保我真正认真思考其中的内容。如果我不同意这本书,有时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读完这本书,因为我在页边空白处写了太多内容
-
- 实际上,**写作迫使你把一个复杂且定义不清的问题压缩成更易于管理的问题。**这种“压缩”很有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您记住您的想法,还可以帮助您开发新的想法。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是这样说的:“一个好的作家不只是思考,然后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作为一种记录。一个好的作家几乎总是会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新事物。
这点和胡安焉对于写作的感悟很像,尽管他投入写作很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悟到写作的真谛 — 写作像风筝一样,重要的是放飞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写作是面对自我的交流过程,这点难能可贵,而结果如何并不一定相关。 DPS 周刊 152 - 再迷茫也要坚持记录 - by Dr Self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