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s://shixingcuowu.zhubai.love/posts/2422228851460919296/

Notes

我们的情绪初级反应,是无意识和自动的。类似于《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 5 种原始情绪,它们更多是应激反应。我们碰到好事会愉悦,被人冒犯会愤怒,看到吓人的东西会惊恐,这些感受是不过脑的,可以立即产生,让身体马上处理,来达到保护我们自己的作用。

情绪初级反应,由大脑的边缘系统控制。边缘系统包含了杏仁核、海马体、下丘脑、扣带回等,它们可以在没有复杂反馈的调解下,对外界刺激(如威胁或奖励)做出即时反应。比如你感到恐惧后,会触发逃跑回避的机制。

情绪在开环系统的机制下,会产生「即时反应」,依赖于对外界刺激的即时感知,并且依赖于预设的神经路径。因为开环系统特点,让「情绪」具有感染特性,我们还会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他人的笑会让我们开心,而他人的哭泣会让我们感到悲伤。

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的「情绪产生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调节情绪的干预点。


Origin

本期我们聊聊「情绪」。

最早在观看《头脑特工队2》中,觉得焦焦掌控情绪很有意思。之后在阅读中,发现自己对书缝中的一句话很在意「人的情绪取决于他人」,我就好奇,情绪明明是个人的内在体验,为何会取决于他人?

现实中,我们的情绪常常受到外界事件的影响。比如,你醒来时心情愉悦,但看到某条消息,可能是你最喜欢的前辈去世,或是远方的地震受灾,情绪就会迅速转变,变得焦虑、害怕、悲伤、无助。

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如此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他们对我们情绪的影响更为强烈。

情绪掌控

《头脑特工队2》通过不同情绪小人掌控大脑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情绪掌控的过程。这些情绪小人通过引发不同的反应,影响莱莉的行为。

1)人越长大,情绪就会越复杂,信念也会越复杂

在乐乐掌控莱莉的期间,她选择将很多失败经历、负面情绪抛之脑后,塑造了一种「我很好」「我很优秀」的正向信念。

然而,当莱莉步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时,她发现这种过于固执的正向信念是脆弱的。外界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这可能导致认知失调。我们都有不完美、不堪的一面,接受这一点是成长的一部分。

2)负面情绪,对我们的调节却是正面的

在《头脑特工队》系列中,无论是忧忧、怒怒还是焦焦,都在引导莱莉做出正确的选择。

适当的悲伤可以提升适应力,释放压力,同时激发我们对幸福的珍惜。

愤怒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情绪,它可以驱动我们采取行动,突破困境。

焦虑则是一种应对未来的策略,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训练,培养更强大的自我。

其实,我们使用「负面情绪」这个词,对这些情绪本身就不公平。

情绪是能帮助我们应对日常问题的感觉反应。它们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让我们了解什么感觉是对的,什么感觉不对。

情绪并无正面和负面之分,但引发情绪的僵化信念却有好坏之分。

3)两种情绪调节各有好坏

作品里,乐乐通过「压抑」不积极的情绪记忆来维护正向信念。在莱莉小的时候,帮助她减少负面情绪留下的记忆,顺利帮助她变成一个乐观的孩子。

而焦焦更多采用「重构」。为了让莱莉做足长远打算,她一次次将未来的想象,投射给莱莉,帮助她紧张起来,促使她采取行动,通过刻苦训练来提升自己,让她获得高年级冰球队的认可。

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各有利弊,下文根据詹姆斯∙格罗斯提出的「情绪产生过程」模型展开。

开环系统「一点就着」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人的情绪取决于他人?」

我们的情绪初级反应,是无意识和自动的。类似于《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 5 种原始情绪,它们更多是应激反应。

我们碰到好事会愉悦,被人冒犯会愤怒,看到吓人的东西会惊恐,这些感受是不过脑的,可以立即产生,让身体马上处理,来达到保护我们自己的作用。

情绪初级反应,由大脑的边缘系统控制。边缘系统包含了杏仁核、海马体、下丘脑、扣带回等,它们可以在没有复杂反馈的调解下,对外界刺激(如威胁或奖励)做出即时反应。比如你感到恐惧后,会触发逃跑回避的机制。

边缘系统的反应机制,具备了「开环系统」的特点:

1)无反馈,输出结果不影响输入信号;

2)预设指令:依赖于系统预先设定的程序或命令;

3)系统稳定依赖于外部条件。外界输入什么,你就会输出什么。

情绪在开环系统的机制下,会产生「即时反应」,依赖于对外界刺激的即时感知,并且依赖于预设的神经路径。我们常说情绪「一点就着」,这是有科学道理。

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情绪反应就会天然依赖他人对我们言行的反应。别人一夸,我们就会开心,别人一批评,我们就会感到沮丧。

因为开环系统特点,让「情绪」具有感染特性,我们还会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他人的笑会让我们开心,而他人的哭泣会让我们感到悲伤。

当我们知道这些情绪特点后,是不是需要检查一下我们所身处的环境。

一个糟糕的人际环境,是长期的心理折磨。并且由于情绪的开环系统特点,你无法忽视这些压力,你只能不断启动大脑的「闭环系统」,来不断调节当前失控的情绪应激,形成一场内耗持久战。

「闭环系统」,就是会根据输出的结果,作为反馈,来调整和控制输入,进一步影响输出。我们需要启动「情绪调节」,虽然这些调节是有效的,同时也是非常耗能。

为了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寻求他人支持和理解很重要。积极的人际关系(如朋友、家庭),能提到我们的情绪稳定性,也能带来更强的幸福感。

刚才前几天听播客,听望岳投资创始人南添老师的一番对话,有点惊讶,但又非常认同。他说人到中年后,他把「家庭关系搞好」放在第一位,这比做成大事业、赚大钱要重要得多。他说自己受益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受到家人亲戚的帮助,更希望把这种良好的关系传承下去。他运用投资中长期视角,分析人生这么漫长,难保以后会一定顺利,在遇到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良好的家庭关系,不只是提供生存帮助,也在保护人的情绪稳定,帮助人能穿越低谷。

我们不会放任情绪的应激反应,会让「闭环系统」充分介入。比如在初步感到不安后,我们可能会通过与他人交流、反思等方式调整情绪状态。虽然这涉及复杂的反馈机制,但它能帮助我们尽快恢复良好的应对状态。

情绪应激是开环系统的表现,情绪调节则需要闭环系统介入,只是这种介入有点延后。

【参考】

Emotion Dynamic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oles of Interdependence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Emotional interdependence: the key to studying extrinsic emotion regulation

情绪调节

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的「情绪产生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调节情绪的干预点。

情绪产生分为 4 个阶段:

1)发现情况:可能来自于外部或内部。

2)投入注意力:你对上述情况的关注程度、在意的方向,会影响你的情绪反应。

3)做出评估:从现实中延伸到大脑的想象。

4)产生反应:根据上述的评估,产生情绪反应。

根据这4个阶段,有两种主要的调节策略:

一种是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在情绪未形成的时候,改变你对情况的想法,调整你的「想象评估」,从而调节你的情绪。

另一种是表达抑制。表达抑制,就是在情绪爆发后,采取压抑情绪,积极减少情绪引发的行为后果。

从大脑的角度来看,压抑情绪并不总是有害,它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留下的记忆,改善心理健康。同样,认知重构也并非总是有益,它可能会让人停留在有害的处境中,而不是采取积极措施来改变它们。

了解这些调节策略后,我们需要掌握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以下是一些尝试:

1)选择面对的情境

既然生活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可以避开引发不良情绪的诱因。与其刷新闻来填补心灵空缺,不如选择和朋友出去玩。

2)改变周边的情境

你有能力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与其在酒吧借酒消愁,不如和好朋友去户外跑步锻炼。

3)控制注意力的投入和方向

调整注意力投放的地方,把注意力转移出来,放在其它活动、与他人对话。

4)重构自己对事情的评估

多数负面想象的评估,实际并不会发生。与其为想象而害怕焦虑,不如走出去,去调查和体验事情本身,接触现实,从而摆脱负面的束缚。

5)控制自己的反应

我们的行为反应,会反过来,放大或降低情绪。有意识选择我们的行为和表情,本身会消解部分情绪。比如:与伴侣激烈争吵,与其顺从脾气发疯,不如深呼吸几口,有意识降低声音,并保持对话平静,一方面减轻当前情绪,另一方面为双方和好提供了积极的前提。

电影里,莱莉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方法,也是值得借鉴:

  • 腹式呼吸,用鼻子深深吸气,再用嘴缓缓吐气,这种呼吸法可以帮助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促进副交感神经活跃,从而使人放松下来。
  • 用手指在摩挲椅子的表面,实际上能帮助把注意力拉回当下,通过触感刺激,比如摩擦粗糙的衣料、又冷又硬的板凳,聚焦注意力,回到当下,不会被失控的想象所束缚。

希望上述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帮你更有效地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脑、认知和健康」系列:

#1 上瘾」「#2 休息」「#3 疼痛」「#4 多巴胺」「#5 神经递质」「#6 大脑之外」「#7 神经可塑性」「#8 用进废退

——💌 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你是新订阅者,可查看「试行错误」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