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知识的缝隙,类似于达克效应。在每个了解新事物,学习新领域,内化思维和知识的过程中,都要发现自己思维的缝隙。智慧是区分细微差别的能力,对知识缝隙的足够了解,变成了 finer distinction。
对一件事的 Finer distinction ,会变成我们的 unique ability,也就是独特能力。独特能力这个概念,有许多其他描述,不同大佬的思维体系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他们对于独特能力的理解。
独特能力的一方面就是影响力,《影响力》这本书还没看完。而影响力的一部分就可以转化为价值,无论在哪种价值体系当中。
普通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就要发现、发展自己的独特能力。比如自己会特别擅长A,但是许多人可能比你更擅长,那么就再培养B,C,D,这样你可能就是摄影领域最懂代码的厨师了。
因此,踏足一个领域所需要的成本就成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为数不多的公平就是时间了。利用好这个资源,比其他人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这个独特能力,将在自由市场上,换回相匹配的收益。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专注,也就是需要足够的长度和深度。
我们如何能支付这种成本呢?那就是兴趣、热爱和好奇心。这些将把别人眼中的「努力」,变成我们内心的「游戏」。
如何认知、体验、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寻找自己,这几个问题是近几年思考的最多的了。
从缝隙中更能了解自己
理解「知识的缝隙」有什么用呢?
第一,可以避免知识的错觉。
我不希望我所拥有的知识,都是挂在墙上的那些水果照片。
我们要想真的擅长一件事,需要填补很多很多的缝隙,否则拥有的可能只是知识的错觉。
与克鲁格教授一起提出的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大卫·邓宁曾经说过一句话:
你的能力越差,就越意识不到自己能力差。
是的。
我们的能力越差,我们就越意识不到自己能力有多差。
我们填补的空隙越多,我们就会知道有更多的缝隙自己还没有看到。
大卫·邓宁说:「人们很快就能从慎重的初学者,也就是说,能充分意识到自我局限的人,变成“无意识的无能者”,即那些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无知,反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人。」
因为,大脑在我们脑海中绘制了一条看似光滑的弧线,这条光滑的弧线骗我们自己已经懂了这件事。
但显然,并没有。
这条看似光滑的弧线下面有无数的缝隙。
但关键问题是,相比「意识到自我局限」的状态,无意识的无能者,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智慧是区分细微差别的能力
”10x is easier than 2x” 是一本写给企业家的书,核心观点是通过做减法的方式,通过「做减法」的方式,通过「不断聚焦到你擅长的事情,丢掉其它事情」的方式,来最终得到更多。
但我想,这个道理对每个人都适用。
这本书中引用了《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句话: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make finer distinctions.”
翻译过来大意是,智慧是区分细微差别的能力。
我很喜欢这个词:
finer distinction
我觉得它很好地描述了,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情足够专注,观察得足够多面、挖得足够深,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停地放大,当我们对这条弧线背后的缝隙都看得更清楚之后,所拥有的那种更精细、更微妙、更具体的理解。
培养unique ability
”10x is easier than 2x”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当你对一件事情专注足够的时间,挖得足够深,你就会这件事情上发展出极其细微的差别和专业技能。
这也被称之为你的 Unique Ability,也就是独特能力。
独特的能力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做同样的事情,你得到的结果可能比别人要强很多倍;
而同时,你付出的成本(比如时间,比如你做这件事情时候的心理负担等等),要低很多。
这就好像开奶茶店,你做出的奶茶比别人的好喝很多倍,但成本却比别人低很多。
当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
那些看似完美的认知弧线背后,有无数的知识的缝隙。
对知识缝隙的足够了解,变成了 finer distinction。
对一件事的 Finer distinction ,会变成我们的 unique ability,也就是独特能力。
而这个独特能力,将在自由市场上,换回相匹配的收益。
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专注,也就是需要足够的长度和深度。
我们如何能支付这种成本呢?
那就是兴趣、热爱和好奇心。
这些将把别人眼中的「努力」,变成我们内心的「游戏」。
当然,
没几个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这基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也许,更重要的是开始,把手弄脏去和真实世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