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 (qq.com)
🗒️我的笔记
这些当然都是对的,也非常重要。但我觉得,它们都没有一个准则来得更重要、更基础。什么准则呢?边界感。
- 边界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在一段关系里面,心照不宣的一种「契约」。
- 什么是可以讨论的,什么是不适合讨论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适合做的;什么是能够容许的,什么是不能够容许的。这些东西,都由每个人对自身和他人之间的边界来确定。
- 为什么说边界感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准则?原因就在于:它是任何一段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只有明确了边界的存在,让彼此双方都能遵守这个「契约」,这段关系才得以成立,能够保持长久。
- 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有后续的真诚、互惠、共情……
- 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边界的维护意识,那么他就必然很容易被别人所主导和干预,很难拥有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这种边界感是怎么来的呢?
-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在传统的集体主义社会里,整个社会是「结构化」的,**人与人之间通过既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你在什么位置,具有什么身份,身处什么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用什么姿态说话,都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潜规则的,不能逾越。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麻烦别人?
- 这跟人类的抱团倾向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其实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保持群体生活,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我们的安全感,团结一致地应对外在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固定的规范和规则,来确保这个群体的稳定和安全。
- 这就是传统社会形态的旧秩序:我们让渡一部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性,通过融入更大的群体,来获得群体的资源和力量支持。
- 但城市化和工业化打破了这种形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集体社会被打散,人们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住所,工作地点,还是日常的生活圈和轨迹,我们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跟别人交流、建立联系。
- 这就叫「原子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吸纳,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被切割成一个个「原子」,沿着自己的轨迹跟别人交流和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太远了会有吸力,太近了又会有斥力。 {{embed ((650ef5a6-e55e-42b9-85ff-b0ebdae78fa1)) }}
- 那么,随着旧秩序的打破,一个新的秩序就会诞生,来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态:那就是每个人对自由的意识。
- 在传统秩序里,一个人可能会通过别人跟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看法来定义自己;而在新秩序里,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成绩和产出来定义自己。
- 这就是边界。边界感是一种新秩序,是一种对个人自由和自主性的意识觉醒:我不希望干涉你,也希望你不要干涉我。
- 当然,旧的秩序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它只是成为了一个更大的框架,成为这个社会更广泛、更隐性的一部分,依旧规范着我们 —— 也就是所谓的「得体」。
- 每个人都在这种力量的角力和平衡之中,艰难地捍卫着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捍卫者属于自己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