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点书,多刷刷抖音吧 – 虹线,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在一个快速流变的世界里,知识本身理应是速朽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时间雨的作品,要么非常宏观(比如哲学与物理),要么非常微观(比如积极心理学和烹饪),而夹在此二者之间的部分,都在以月为单位更新。
而恰恰,现代世界的主体就寄宿在中观层面——我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人、事、物,左右我们情感的经历、境遇、情景,都源自中观世界。
而在一个动态的中观世界里遇到的事情,去书籍的静态世界里寻找解释,多少是有点缘木求鱼。
一个逆向的利用信息茧房来完善认知的思路。标题多少有些故意而为之,思路可以借鉴。
现在的知识,特别是有关AI的知识,更新的很快,因为AI本身的迭代速度太快了,随便找一个月份,搜索AI相关的新闻就知道了。
借用作者的“中观层面”概念,现在可以暂且把知识、信息分为:固定知识(常青知识),流动知识。
固定知识对应我现有的PKM「base库」也就是Vandee’s Digital Garden,流动知识对应「流动知识库」。
在面对现在的信息流时,对流动知识的处理应该快速准确,找到当前自己需要的,用完就丢掉就好,下个月它可能就用不上了。
而这些流动的知识,以往就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之上,以后更会存在于各大LLM当中,当然我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LLM助手。对于这部分知识,就应当保持它的新鲜。时刻让他处于最新的状态,需要使用的时候,查询即可。不需要长期记忆。
在未来一定需要的能力:检索、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现在在做的一个事:把我的RSS订阅源按照领域分类,然后接入LLM,在需要检索特定领域的信息时,这就是我的另一个流动知识库。既然现在的搜索一塌糊涂,就自己做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