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外化(externalizing),就是把问题和人分开。 外化,是一种抽离。既将问题从人身上抽离,也将人从问题中抽离。 外化的目的在于,调整我们和问题的关系。 外化之前,是问题附着于我们二人身上,两人之间必须争出个是非对错。两人之间是一种二元对立关系。 外化之后,问题独立于我们存在,是它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和问题构成了对立关系。 外化之前,不是你错,就是我错。 外化之后,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而是问题对我们的关系造成了影响。相比问题,我们的关系更重要。由此,我们可以一起来面对问题。 外化有几个好处: 减少互相指责 避免沟通不畅的挫败感 制造共同行动的可能 相关:迈克尔·怀特,《叙事治疗的力量》,第二章,问题的外化
-
01
关系特刊 01 期提到: 我们的语言不仅在表达内容信息,更是在表达关系信息。 如果一件事情出了问题,我们会希望有人来担责,找个人出来认错。但当我们指责一个人有错时,常常会遇到抵抗,甚至反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指责一个人出错时,不仅是在内容上否定对方,更是在关系中争夺对错标准的定义权、解释权。 这种权力争夺,会挑战对方在关系中的位置,即使对方知道自己不占理,也可能会通过反抗来重新夺回原先的位置。 这种反抗,反抗的不是问题,而是关系中的位置变化。 于是就有了争论,指责。 当指责对错无助于解决问题时,不如试试放下对错,把问题化外。
事不过三 日更第 25 天-竹白 内化和外化
-
日更第 14 天聊了外化,和外化相对的则是内化。 内化是把问题和自己深度绑定,外化是把问题和自己分开。 如何区分内化和外?怀特(White)举过一个例子: 内化:我有暴食症,经常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 外化:暴食症让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它想要控制我,逼我讨厌自己,逼我顺从,让我屈服于自己的身体和人格。 知道内化这个概念后,我发现在生活中,使用内化描述的场景如此之多,最典型的就是形容词的使用。 之前讨论过 being、having、doing 这三种描述。 我现在才注意到,第一种是内化描述。第三种是外化描述。第二种则看情况,可以往不同的方向归纳。 内化描述,描述的是个体内心、个体特质。 但外化描述,描述的是互动,是关系。 为什么在这里做这个区分? 内化描述是对人的推论,要做到让人信服,就需要外化描述来辅助。 我们看不到人的内心,只能通过人的一系列选择、动作和反应来推论。
-
前面提到,一个阅读自己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反应。但我发现,如果不经刻意训练,人对于自己的反应感知是很迟钝的。 要变得灵敏,除了多加练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观察他人如何描述反应。 我发现我在这方面挺欠缺的,无论是观影,看书,还是看人。但我慢慢学到了一些增进的方法。 第一,优秀的描述很少直接给描述对象定性,而是通过细节、对话和叙事,带动读者形成感受和判断。 换句话说,他们往往会将外化描述和内化描述结合。比如开头关于“开心”的影像化呈现。 第二,外化描写,常常着重于互动关系:A 做某件事的时候,B 在做什么?或者,为了让 B 做某件事,A 做了什么? 比如,如果让你描述愤怒,你会怎么描述?有这么一个参考案例:
1997 年,俞飞鸿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天吃完晚饭,在一个十字路口,她穿过马路,余光看到有车过来,在美国,汽车必须严格避让行人,但那辆车没有减速,她快跑几步,躲开了。她感到愤怒,冲过去踢轮胎,用尽知道的英文脏话骂了一通。事情虽小,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学会了愤怒,此前她一直处于一个“不能表达”的壳中,压抑了她很多年,现在她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