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
最小阻力之路
一开始看《最小阻力之路》的书名,我总误以为是跟《福格行为模型》类似,是一种让人以最小阻力去行动的方法。读完才深感其中的巨大差异,《福格行为模型》聚焦的是行为养成,《最小阻力之路》聚焦的是行为动机,为自己构建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 Robert Fritz,他不只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作曲家、管理顾问、电影制作人。在《最小阻力之路》中,他提到「结构决定行为」的动力学。
- 他思考的原点,是基于对生命的三大洞见: 1)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比如:水往低处流。锻炼一两天,很快会被打回原形。 2)最小阻力之路,是由生活中潜藏结构决定的。比如:地形决定了牛会走哪条最便捷的路。河床界定了河流的路径。 3)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比如:改变河道,河水自己会改变流向。
- 这里提到的「结构」,是指一个人行为、思维和情感背后的隐含模式。它决定了你做事情动力的持续程度。 作者认为基本结构,分为两种:「反应型结构」和「创造型结构」,也就对应了我们说的「解决问题思维」和「创造成果思维」。 解决问题,我们可太熟悉,每天总有人发现各种问题,于是你一天就会耗尽在各种解决问题中。这种思路很常见,但它是以问题为导向,把任何事情看成问题,人的反应就变成「解决」或「逃避」问题,相信忙了一天的你,能知道你根本没时间去追求、创造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很多企业出发点不是创造东西,而是想着解决问题。销售上前就总想指出客户存在各种问题,因为需要XXX。研发上没有想着创造给用户带来收益,而是掉入不断修复 bug 的陷阱。这些行为并没有真正带来价值。 解决问题,最多是缓解现状,但很少能达到最后的成就。人在其中会一直在摆荡。事情从恶化到改善,看起来似乎没问题,产生一种阻力让人停下来,于是再从改善回到恶化。想想平时,运动减重,看起来不错,就停了,然后又增重再运动,周而复始,并没有获得一种健康的人生。
- 相比,创造成果,关注的是「成果」。你会根据自己「想要什么」来制定行事的方式,你不再因为外在问题和压力而行动,你是「自己的负责人」,在行动中,你逐渐获得一个正向循环:愿景——行动——实现,不断满足,你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创造思维,不存在摆荡,因为你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你想的是在行动中让某种东西诞生。打个比方,创造,像在钓鱼。行动之前,你已经想好要钓哪一种鱼。如果你钓鳟鱼,就会带飞蝇设备。如果你钓鲈鱼,就带铅锤与钓饵。 创造指向最终目的,这才是最小阻力之路。
规训下养成的「反抗-顺应」
- 以问题为导向,我们太过于熟悉,从小就已经听过太多。父母和师长总想用「奖惩」来调整我们的回应,这强化了我们的「反抗-顺应」取向。通俗说,他们总想教我们做人,更多是一种规训。他们总是告诉你「这别做」「那别做」,他们不断灌输并强化这种避开麻烦的观念,直到它变成孩子的本能。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将「问题」看成外在的压力,选择就成「反抗-顺应」。顺应,就会产生「好孩子」「好学生」。反抗,就是产生「难搞的人」「杠精」。多数人就在其中摆荡,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系统中。这类人经常会建议你,总想告诉你做出「适宜的」顺应行为:「大胆一点」「放松一点」「专注一点」。
- 这类情况,在近年来,我接触到很多同辈的后代中,依然非常常见。比如:见面就问小孩「今天乖不乖?有没有听话?」,顺应,就表扬「好孩子」。再比如,让小孩叫「叔叔」「阿姨」,来换取小零食。大人们可能是无意的,但毫无疑问,也在规训小孩形成「反抗-顺应」的心理。 元旦期间,小外甥因为我说要去看望他,2岁的他就一直惦记着,甚至困到不行,还不忘叨念要见舅舅,一见面就跟我很亲。之后,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论为他投入精力的人,肯定是他父母最多,舅舅再对他好,也远不及他身边的亲人,按道理不该对我这么想念,难道我是做对了什么吗? 后来,在读这本书中,我意识到自己跟其他人做法的区别:每次跟他见面,抱起他后,我总会问他今天玩得开不开心,我从没问他「听话不?」,也没有要求他要乖,陪他玩时我一般也没限制他,可能他跟我相处时会更自在吧。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点猜想。 在书的后面部分,详细讲创造时,提到「创造中,需要自己拥有客观面对现实的能力」。这部分也有提到小孩在规训教育中,一般我们不会告诉他们真相,编一些理由,这可能会造成他们以后回避现实和扭曲对现实的判断。
-
人们通常不会把真相告诉别人或自己。比如:告诉小孩没有糖果了。说谎鼻子会变长。服务生来到桌边,询问晚餐还可以吗,总是回答「还好」。 有些人回避真相,是认定别人无法接受事实。实际上,每个人都比别人所认为的更坚强、更有弹性、也更有力量。当你养成了错误诠释现实的习惯,你就会觉得真相似乎很危险。 我们已经深受这种「问题」导向规训的痛苦,就还是别再留给下一代了,更关注培养他们关注「创造」。
创造本身,就是动力
热衷创造,一直就是我很欣赏的状态。由于自己从事产品开发,也创作 newsletter,就会对各种创作者、独立产品开发者更加认同,明白其中的艰辛和乐趣,更会将他们视为朋友。
创造取向,更愿意探索过去未有的可能性。创造取向,并不是一种永远欢欣的状态,在享受希望、愉悦、狂喜、欢乐与得意之外,还会遭遇挫折、痛苦、悲伤、忧郁、无望与疲倦。 创造,背后的深刻道理,就是「爱」。你之所以愿意把某个东西创作出来,是因为你爱它,乐见它的存在。创造是一种更加纯粹的心理,与问题无关、与责任无关。 创造者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是一股想让创造作品问世的强烈欲望。创造者创造的目的是想要让创造理念变成真实的存在物。置身反抗-顺应取向的人常常无法理解这种「为创造而创造」的情操。他们不在乎世人的赞赏,不在乎「投资的回报」,不在乎评语,只是为了想创造而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