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
文革批判
- “我十几岁时又有过一段很特别的时期。我住的地方(我家在一所大 学里)有些大学生为了要保卫党中央、捍卫毛主席而奋起,先是互相挥 舞拳头,后用长矛交战,然后就越打越厉害。我对此事的看法不一定是 正确的,但我认为,北京城原来是个很安全的地方,经这些学生的努力 之后,在它的西北郊出现了一大片枪炮轰鸣的交战地带,北京地区变得 带有危险性,故而这种做法能不能叫做保卫,实在值得怀疑。” (王小波, 2006, p. 8) (pdf)
- “像这样离奇的故事我也知道不少,比方说,用某种超声波 哨子可以使冷水变热,用砖头砌的炉灶填上煤末子就可以炼出钢铁,但 是这些故事不是愚人节的狂想,而是我亲眼所见。有一些时期,每一天 都是愚人节。我在这样的气氛里长大。有一天,上级号召大家去插队, 到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我就去了,直到现在也没 有认真考较一下,自己的心脏是否因此更红了一些。这当然也是个很特 别的时期。消极地回顾自己的经历是不对的,悲观、颓废、怀疑都是不 对的。但我做的事不是这样,我正在从这些事件中寻找积极的结论,这 就完全不一样了。” (王小波, 2006, p. 9) (pdf)
- “有关理性,哲学家有很多讨论,但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它的关键 是: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 度,就叫做有理性。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 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 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 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 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 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 子。假如不是遇到了林彪事件,我至今还以为自己真能保卫毛主席哩。” (王小波, 2006, p. 10) (pdf)
- “闲着没事聊天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对人的下水不熟悉,就别给 人开刀了。你猜他们怎么说?“越是不熟就越是要动——在战争中学习 战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后半句是毛主席语录。人的肠子 和战争不是一码事,但这话就没人说了。我觉得有件事情最可恶:每次 手术他们都让个生手来做,以便大家都有机会学习战争,所以阑尾总是 找不着。刀口开在什么部位,开多大也完全凭个人的兴趣。但我必须说 他们一句好话:虽然有些刀口偏左,有些刀口偏右,还有一些开在中 央,但所有的刀口都开在了肚子上,这实属难能可贵。” (王小波, 2006, p. 23) (pdf)
“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这些看法常常是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对它们,我倒有一种平常心,罗素先生曾说,对伦理的问题无法做科学的辩护。我同意这个观点。举例来说,**我认为,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这个看法也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我举不出科学上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假如有人说不思维才快乐,我只有摇头,却无话可说。”Quote (王小波, 2006, p. 6) (pdf)
“罗素先生认为,残酷打击别人是不好的。但他只能期望别人来同意 这个看法,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他还说,有很多看法,看似一种普遍 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在这本书里,我的多数看法都 是这样的——没有科学的证据,也没有教条的支持。这些看法无非是作 者的一些恳求。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 切而已。” (王小波, 2006, p. 6) (pdf)
“西洋人说,人人衣柜里有一具骷髅,我的骷髅就是我自己;我从不敢想象自己当了演员,走上舞台,除非在做噩梦时。这当然不是影射什么,我只是在说自己。” (王小波, 2006, p. 12) (pdf)Quote
“不过,在我年轻的时候,既没有健全的理性,又没有幽默感,那么是怎么混过来的,实在是个大疑问。和同龄人交流,他们说,自己或则从众,或则听凭朴素的感情的驱动。这种状态,或者可以叫做虔诚。” (王小波, 2006, p. 12) (pdf)Quote
“我的积极结论是这样的: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安徒生有一篇童话《光荣的荆棘路》,就是献给这些直率、坚硬的人,不过他提到的全是外国人。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 理应有自己的榜样。此刻我脑子里浮现出一系列名字:陈寅恪教授、冯友兰教授等等。说到陈教授,我们知道,他穷毕生精力,考据了一篇很 不重要的话本《再生缘》。想到这件事,我并不感到有多振奋,只是有点伤感。” (王小波, 2006, p. 13) (pdf)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 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 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2006, p. 18) (pdf)
“总而言之,我对研究学问这件事和研究学问的人有兴趣,对这门学 问本身没什么兴趣。所有的功课我都是这么学的,但我的成绩竟都是五 分。只有一门功课例外,那就是计算机编程,我学的时候还要穿纸带, 没意思透了。这一门学科里没有名人轶事,除了这门科学的奠基人图林 先生是同性恋,败露后自杀了。我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想自杀,所以我 对计算机没兴趣,得的全是三分。但我现在时常用得着它,所以还要买书看看,关心一下最新的进展,以免用时抓瞎。这是因为我写文章的软 件是自己编的,别人编的软件我既使不惯,也信不过,就这么点原因。 但就因为这点小原因,我在编程序这件事上,还真正有点修为。由此可见,对研究某种学问这件事感兴趣和对这门学问本身感兴趣可以完全是两回事。” (王小波, 2006, p. 20) (pdf)
“很明显,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纯地依赖社会保障,还要 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越 少。正如其他女权主义门派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向社会寻求 保障的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是弱者,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策。在社会主 义制度下,得到较多保障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我年轻时,大家都羡 慕国营企业的工人,因为他们最有保障。但保障和尊严是两回事。” (王小波, 2006, p. 28) (pdf)
“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 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 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 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 高明。” (王小波, 2006, p. 30) (pdf)
“梦想虽不见得都是伟大事业的起点,但每 种伟大的事业必定源于一种梦想——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王小波, 2006, p. 33) (pdf)Quote
“该架子新 的时候大概还有几分像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就被磨得光秃秃的了—那些种猪天天挺着大肚子往母猪架子上跳,感觉有如一坨冻肉被摔上了 案板,难免口出怨言,它们的牢骚是:哪怕在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 们点气氛也好!这故事的结局是相当有教育意义的:那些发牢骚的种猪 都被劁掉了。但我总是从反面理解问题:如果连猪都会要求一点气氛, 那么对于我来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干脆是必不可少。” (王小波, 2006, p. 35) (pdf)
“我常听人说: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人对现实世界有这 种评价、这种感慨,恐怕不能说是错误的。问题就在于应该做点什么。 这句感慨是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所有的人都到达过这个地方,然后在此 分手。有些人去开创有趣的事业,有些人去开创无趣的事业。前者以 为,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们才要做有趣的事。后者经过这一番感慨, 就自以为知道了天命,此后板起脸来对别人进行说教。” (王小波, 2006, p. 36) (pdf)Quote
“现在的年轻人又可以说,我在卖弄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他们爱 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我这一生听过各种“wrong story” ,奇怪的是:错 得越厉害就越有人信——这都是因为它让人振奋。听得多了,我也算个 专家了。有些故事,如“文化革命”中的种种古怪说法,还可以祸国殃 民。我要是编这种故事,也可以发大财,但我就是不编。我只是等故事 讲完之后,用烟斗敲敲凳子腿,说一声:这种理解彻底不对。” (王小波, 2006, p. 42) (pdf)
“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 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马林诺夫斯 基也是这样来解释巫术的)。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 的行径。” (王小波, 2006, p. 44) (pdf)
“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 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上面说了,拿煤球炉子可以炼钢,你敢说要做实验验证吗?你不 敢。炼出牛屎一样的东西,也得闭着眼说是好钢。在这种框架之下,根 本就不可能有科学。” (王小波, 2006, p. 52) (pdf)
“他说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 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老师说得很对。我能补充的只是:除了习科学已有的内容,还要学习它所有、我们所无的素质。我现在不学科 学了,但我始终在学习这些素质。这就是说,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 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对个 人而言,没有这两样东西,不仅谈不上成就,而且会活得像一只猪。比 这还重要的只有一样,就是要爱智慧。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 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是要倒霉。” (王小波, 2006, p. 53) (pdf)
“他说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 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老师说得很对。我能补充的只是:除了习科学已有的内容,还要学习它所有、我们所无的素质。我现在不学科 学了,但我始终在学习这些素质。这就是说,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 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对个 人而言,没有这两样东西,不仅谈不上成就,而且会活得像一只猪。比 这还重要的只有一样,就是要爱智慧。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 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是要倒霉。” (王小波, 2006, p. 53) (pdf)
“罗素曾经说:对于人 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 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王小波, 2006, p. 61) (pdf)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 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 ——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 (王小波, 2006, p. 60) (pdf)Quote
“必须承认,我对文体有特殊的爱好,别人未必和我一样。但我相信 爱好文学的人会同意我这句话:优秀文体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阅读优美的文字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好多年以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的傣族少女身材极好。看到她们穿着合身的筒裙婀娜 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觉就想跟上去。阅读带来的快感可以和这种感觉相比。**我开始写作,是因为受了好文章的诱惑——我自己写得怎样,当然要另说。” (王小波, 2006, p. 67) (pdf)Quote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 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 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 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 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 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 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王小波, 2006, p. 76) (pdf)
“我们知道,儒士的基本功是要背书,把圣人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牢牢地记住。我相信,假如孔子或者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 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儒生只 是些留声机。因为他们在圣人之言前面都加上了前缀“夫子曰”。此种怪 诞的情形提示了儒学的精神:让儒士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按我的理 解,这种复制是通过背诵来完成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背诵对儒士也 是有利可图的。我们知道,有些人用背诵《韦氏大字典》的方式来学习 英文。与过去背圣人书可以得到的利益相比,学会英文的利益实在太 小。假设你真的成为圣人的精神复制品,就掌握了统治的魔力,可以学 而优则仕,当个官老爷;而会背诵字典的人只能去当翻译,拿千字二十 元的稿酬。这两种背诵真不可同日而语。” (王小波, 2006, p. 78) (pdf)
“对于这种状况,罗素先生有个说明:“知识分子发现他们的威信因自己的活动而丧失,就对当代世界感到不满。”他说的是西方的情形。在中 国,这句话应该改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发现自己的权威因为西方知识分子的活动而丧失,所以仇恨西洋学术和外国人。至于第二个问题,却是越说越暧昧难明。我总是在怀疑,有些人心里想着第一个问题,嘴上 说着第二个问题。凭良心说,我很希望自己怀疑错。” (王小波, 2006, p. 79) (pdf)
“科学家和圣贤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但寻求知识,还寻求知识的证明。不幸的是,证明使知识人人可懂,他们就因此丧失了权力。 相比之下,圣贤就要高明很多。因此,他们很快就达到了全知全觉的水平,换言之,达到了“内圣”的境界;只是这些知和觉可靠不可靠却大成 问题。我们知道,内圣和外王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我们说,圣贤急于内圣,是为了外王,就犯了无凭据地猜度别人内心世界的错误。好在还有朱熹的话来作为佐证:他也承认,自己格物致知,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小波, 2006, p. 80) (pdf)
命运
-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 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 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 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 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 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王小波, 2006, p. 147) (pdf)
-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 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 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 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 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 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 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 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 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王小波, 2006, p. 148) (pdf)
-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 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 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 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 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王小波, 2006, p. 149)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