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理解,遇到新事物,新困难,新环境需要作出选择,作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学习。这既是自主的要求,也是刻在生物基因里的被动行为。 就算你不愿意学习,你也无时不刻在于外界融合,发生着信息的交换。因为适者生存,不学习就意味着被自然选择淘汰。当然现在自然选择学说也收到了质疑。
-
消化,拆解,结构事物的「形」,内化成「意」
-
什么情况下,我们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个观点?只有当我们去拆解它,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是如何被论述、被证明、被揭示的,它背后的原理、机制和逻辑是什么时,我们才能真正把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旦我们去探究它的原理,把它拆散、消化,那么它的「形」就不再重要了。**它的营养已经被我们吸收,内化到我们的认知里。我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话把它讲出来,用它去解释不同的场景、现象,分析不同的问题……
-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把许多个点突然间连接成网」的快感 —— 你可以用许多词语去描述这种感受:顿悟、豁然开朗、aha moment、灵光一闪……都是一样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多个现象组合起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关联,抽象出一套共通的模式。这套模式不但可以解释每个孤立的现象,还可以预测新的现象的产生。从而,让你的认知产生一个飞跃和升级。
有一句话叫作「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这句话我很喜欢。它很对,但需要加上一个限定词,那就是:从底层看,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孤立的知识点存在。
-
我认为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我一直认为的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I think the same logic applies to what I’ve been thinking of as active vs. passive learning.
I’d define it like this: 我会这样定义它:
Active learning: Someone tells you what to learn, how to learn it, on a set schedule, on pre-selected standardized topics.
主动学习:有人告诉你要学什么,如何学,按照设定的时间表,在预先选择的标准化主题上。
Passive learning: You let your mind wander with no intended destination. You read and learn broadly, talk to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and stumble haphazardly across topics you had never considered but spark your curiosity, often because it’s the topic you happen to need at that specific time of your life.
被动学习:你让你的思绪漫无目的。你广泛阅读和学习,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谈,偶然发现你从未考虑过但激发你好奇心的话题,通常是因为它是你在人生的那个特定时刻碰巧需要的话题。
Stay learn, Stay unlearn|试行错误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