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传递难免有损耗

  • 经验传播的有损压缩

    • 最近从 You can’t reach the brain through the ears一文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很难从别人那学习经验:

      • 我们传递的信息是经过“有损压缩”的。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用到的最多的信息传递方式,但传递者在组织语言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量,而接收者在接收时也会损失一部分信息量。

      • 我们更倾向于不相信听到的信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持质疑的态度。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真的完全不适用于自己。

      •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些防线,在防线外的知识或经验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无所谓。但是防线内部的一些则是很难改变的固有观念。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设想一下,如果别人的观念、说教、经验很容易灌输给我们的话,那我们每天要遭受到无数的信息“攻击”,这会导致我们自身信念的崩溃,所以我们设立了“防线”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侵害”,但这也阻碍了我们吸取教训。

信息输入载体的形式应该尽可能扁平化

  • 简单来说:信息损耗率 + 认知调动率 = 新认知迭代率
    • 对于认知调动,比较明确:就是要做自主的信息再输出,to understand something, you must actively engage with it.
    • 而对于信息损耗率,这个就因人而异了,如果听书和看视频对于你来说效率更高,一下就能记住很多信息,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优秀的形式。

【麦家x罗翔x衣戈猜想】人生海海,错了再来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