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存在着两条路,一条路是向外探索,探索物质世界,从原子结构到股票涨落,从中研究控制现实世界的方法。一条路是向内探索,探索心灵世界,探究“我”的构成,“我”的特性,“我”的能力,建构起对自己的认知。遗憾的是,在前一条路上人山人海,在后一条路上却行者寥寥,而前一条路上遇见的诸多难解的问题,往往在后一条道路上才能找到答案。#Quote

和自己相处

兴趣减淡之后,我更注意关注两端:一端是认识世界,另一端认识自己,我发现,大多数我们以为应该解决的问题,都处于中间。而中间的问题,往往是别人替我们定义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不是真问题。 我近来的一个阅读转向,就是对于“如何……”这类问题的兴趣减淡。这类问题大多是这样的:如何变得自信?职场关系复杂,如何进退自如?帮助你内核稳定的 12 个小方法,逃不过的中年危机,职场人怎样走出内卷? 我一方面能理解这其中共通的困惑,但同时,也对这类叙事感到厌倦。看着这些问题,我想起了打地鼠游戏。一个个问题,就像是一个个冒出头的地鼠。但你知道,只要参与这个游戏,地鼠永远打不完,自己也总是应接不暇。地鼠游戏,是一种不断处于应激状态的游戏。打到后面,会忘了自己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

https://via.zhubai.love/posts/2377932249166589952

这点和胡安焉对于写作的感悟很像,尽管他投入写作很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悟到写作的真谛 — 写作像风筝一样,重要的是放飞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写作是面对自我的交流过程,这点难能可贵,而结果如何并不一定相关。DPS 周刊 152 - 再迷茫也要坚持记录 - by Dr Selfie

言辞不是事实,牛1不是牛2|试行错误88

  • 认知自我的方法
    • 在观察自己,很有意思的一点:如果你遇到一个问题,让你想了又想,想太多有所内耗。恭喜你,找到了一个自己的「内向观点」。这意味着你头脑里有了一个坚信的观点原则,这时遇到一个跟这个观点不合的事实。想了又想,其实内心在犹豫,要不否认这些事实,要不推翻自己的原则。 多记录和保留这些思考,帮助你去了解自己。

    • 了解自己,并不是了解「自我概念」。 平时我们可能接触很多自我评估,诸如 MBTI,但评估出来的是一个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是自己。我们说的认识自己,是对自己诚实。 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把自己真心的理由隐瞒起来,而另外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解释。 早年写作容易停留在谈论事情和概念,并不谈及自己的事情。如今更愿意自我创作和暴露,这更难,暴露内心真实想法说出来,又会担心跟世俗不一致而遭受非议。但慢慢习惯之后,有个好处,磨练对自己诚实,分享具体经历,而非结论和观点。这过程也常常发现自己不懂,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

第一念升起

  • 所以,凡是能激发你升起第一念的人和事,都值得反复观察和学习。从实用层面来看,它们都具有一种宝贵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你促成许多事情。而你学习和练习这种能力的同时,也就增强了你对他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自己因此不大容易和世界较劲,和他人较劲。可以用较为柔和顺畅的方式,让他人接受你的想法,产生你希望的行动。如果你需要带着一帮人去共同完成什么事情,那么你就需要这种能力,遗憾的是,它并不会写在教科书里,大概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教授,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

  • 从个人的层面上来看,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第一念,也能帮助一个人了解他自己。为什么会在某一类事情上动念,为什么会对另外一类事情无动于衷,这种差异就是个人的特性。分析具体为了什么而动念,那么也就可以了解在那么多种欲望之中,自己究竟是对哪几类更为敏感,更为在意。分析为什么敏感,为什么在意,那么就可以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一旦了解了深层的真实需求,一个人也就可以看清楚哪些是有效努力,哪些是无效努力。 ​ When Nietzsche said ‘become who you are’, this is what he meant | Psyche Ideas --- 当尼采说“成为你自己”时,这就是他的意思 |心灵理念

  • 当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的“内心深处”,有一些不可教的东西,一些精神命运的花岗岩[个人命运或命运],对预先选定的问题做出预先决定的答案。每当一个重大问题受到威胁时,就会有一个不可改变的“这就是我”。- 尼采 Quote

    At the bottom of us, really ‘deep down’, there is, of course, something unteachable, some granite of spiritual fatum [personal fate or destiny], of predetermined decision in answer to predetermined selected questions. Whenever a cardinal problem is at stake, there speaks an unchangeable ‘this is I.’

    The concept of virtue has a rich philosophical history going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s in the West and Confucius in the East. A number of thinkers have converged on the idea that virtue and happiness are deeply intertwined, and Nietzsche was no exception. However, his version of virtue ethics was distinctive in its view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 was an individualistic enterprise, with each person’s path to virtue as unique as their fingerprint. In his allegorical work

    Thus Spoke Zarathustra(1883-85), he says: ‘My brother, when you have a virtue, and it is your own virtue, you have it in common with no one.’

    美德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哲学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人和东方的孔子。许多思想家都一致认为,美德和幸福是紧密相连的,尼采也不例外。然而,他的美德伦理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品格的培养是一项个人主义的事业,每个人的美德之路就像他们的指纹一样独特。在他的寓言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85)中,他说:“我的兄弟,当你拥有一种美德,而且是你自己的美德时,你就没有其他人拥有这种美德。”

老生常谈

  • 我现在就认为水货比干货更有价值。喜欢干货的人,就是人群中的那 99%。同样是面对一本尚未翻译的新书,他们喜欢说:何必么?急什么呢?这么做有意义么?这么做有什么价值么?而剩下的 1%的人会理解一点:如果存在某种获得新知识新资讯的通路,和某一本具体的书,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某一个具体的观点相比,去学习和掌握这种通路要更为重要。

初探认知自我 | 梵低’s Blog

  • 如果问我,自我是什么,我现在愿意这样去比喻: 它是一个滤镜,一扇由心灵向外敞开的窗户,它决定了人理解这个世界,进而去表达的一切。 对自身,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必然会以一定的偏差比率,偏差对你而言的现实和世界。(偏差一定存在,但绝不是偏见) 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人格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它的形成无疑取决于人生经历,每一个小的情绪,每一个细小选择、决策的分支,每一次面对与逃避。当我们被问道,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大概会去回溯这些事情。 因此,也很容易混淆自我和自我经历的概念,并不是这些经历在决定我们,而是我们的自我决定这些经历。 按照语言学的邀请里内向观点与外在观点的理论,读万卷书对应内向观点,行万里路对应外在观点。可以说内向观点是还未外在的外在观点。

    • 读万卷书:信息的输入,加上自我和思维的渲染,进而生成我们的理解和思考。这些思考和观点,比较容易变成内向观点,脱离现实实践的风险更高。
    • 行万里路:从事实和经历出发,更容易生成外在观点。但风险在于:上面说过的,并不是这些经历在决定我们,而是我们的自我决定这些经历
  • 这并不是经验主义和实际主义的辩论,而是对自我修炼的辩论。理论经验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修正经验。问题在于,如何从这个过程中,以偏差率最小的方式修炼自我。一个偏差率更小的自我,才会带来一个偏差率更小的世界认知,这才是一个更良性的循环。

改变观点

  • 在我针对性格的新理解中,人心原本是澄澈透明的,人们的习惯和习气捏造出不同的眼镜给心戴上。一个急躁的人就是捏出了一副红色的眼镜,心透过这副眼镜看到的一切都是红色的,于是变得躁动不安,易于攻击。唐骏所说的那种改变性格,是给心强行换上一副新眼镜,让它用新眼镜观察世界。我所说的那种改变性格,是把眼镜摘下来扔掉,让心用裸眼来观察自己和世界,努力拆毁它们之间的任何东西。
  • 而且,现在我认为无论是把性格视为橡皮泥,还是视为不可变更的指纹,都是不同层面上对自我的执着。把性格视为橡皮泥,是因为想要为自己得到更多,得到钱,得到名,得到成功,认为这才是通往自我圆满和自我幸福的唯一路径。把性格视为指纹,是因为对于自我过于重视,认为“我”是神圣的,是不可改变和侵犯的。所谓的自我执着体现在一个狂想上:“我”不单要取得成功,而且要完全依照“我”想要的方式,要完全符合“我”的性格脾气习惯,否则这样的成功就没有了滋味,不能称之为称心如意。

Essay#10 我理发了 - 透明盒子计划

  • 旅行回来后,我经常琢磨这种感觉,因为我想要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也不想写得这么飘渺。后来在电影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找到了灵感。少年蜘蛛侠 Miles 在学习蜘蛛侠技能时屡屡受挫,是一句话让他最终克服了自我,解放了属于自己的技能,那就是“a leap of faith”——信仰之跃,相信它,然后把自己交给它。

  • 我的痛苦和迷茫来自于我太在意个人主义道德生态给我的想法,带着不纯粹的动机去追求一些热爱的东西,最后反倒顾此失彼,不但没有真正享受到追求热爱的过程,还因那些外部数据和世俗成就的观点左右为难。在各种各样机会的面前,我摇摆不定,不肯对任何一件事做出投入一生的承诺,于是在困难出现时,我便会动作变形。我本乐于助人,但是自我的外壳让我变得自私和冷漠。当想明白了这些,似乎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别轻易放弃一个人,人是会变的|试行错误99(脑、认知与健康 7 期)

  • 理解大脑,它并不是你的工具,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关注大脑,并不是简单关注如何提升认知、改善思维、榨干大脑的机能。一个好的脑,前提是一个健康的脑。这就离不开你在锻炼、饮食、社交、睡眠、学习等等付出的努力。 当你把这些最基础的做好,相信你得到的不只是健康的大脑,你一样得到了健康的身体,过上健康的人生。比起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是更加底层的自然科学规律,哪怕它很复杂,至今仍未完全被我们了解清楚,但它提供了一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客观视角。

许多性格问题的根源

  • 人活在这世上,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确认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觉得「我是有价值的」,我们才会有动力去行动,去跟他人交互,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种对一个人价值感的自我认知,在心理学里,就叫做「自尊」(Self-esteem)。

    一个高自尊的人,会认为「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能力的」,从而会有更强的动力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哪怕是失败了,或者遭遇挫折,他也不会产生自我怀疑,而是能够坦然地面对。反过来,一个低自尊的人,很容易导向什么呢?自卑。

  • 高自尊其实可以分为两种:健康的高自尊,以及不健康的高自尊。 一般情况下,自尊是由自我内在进行衡量和判断的。举个例子:你特别擅长某项技能,能够在做它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能够客观理性地把自己的成果跟别人对比,判断它们的优劣。哪怕没有得到公正的评判,你也有足够的自信,知道「我做得很好」。 —— 这就是一种「健康的高自尊」,它是一种正常的、理想的状态。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健康的高自尊。心理学家 Michael Kernis 将其称为「异质性高自尊」 —— 这就是许多性格问题的根源。

  • 必须指出的是:健康的高自尊固然是好的,但可能不多。大多数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上面4种「异质性高自尊」的情形,只是组合和程度不同罢了。

    它们源于什么呢?很大程度上跟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剥离」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周围的人,包括家人、老师、舆论……会不断地给我们灌输一个信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你只有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去压抑自己的天性,按照外界环境所要求和期望的那样去表现、去行动,以迎合他们的标准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恰巧做得还不错,很好地契合了环境对你的要求,那么你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剥离的感觉:你会觉得,那个满足他们期望的你,并不是真实的你。而那个真实的你,其实被「藏起来」了。

    换言之:异质性高自尊的本质在于:你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这个有价值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和谁在一起混:首先得和自己混在一起。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