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方法是对问题进行改释。

在学习特刊 01 期提到一句话:

“问题”不是作为现实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我们用“好”与“不好”建构了这个世界,那些“不好的”、妨碍我们的,我们会称之为“问题”。

一旦知道“问题”是被建构的,我们就能把它重新建构成中性的、甚至是“机会”等。

例如:

拖延,可以不叫拖延,叫缓慢地前进 紧张,是不紧张的一部分 退步,意味着接下来就是进步了 不看书,意味着知识够用 争吵,意味着在乎对方

换句话说:

问题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

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对事情的反应。

改释就是这么一个控制反应的工具,就是在认知层面换一个框架,换一个表述。

随着语言变了,对问题的描述、解释和评价就会跟着变;描述、解释和评价变了,行为就会跟着变。

以前觉得难解的问题,就可能变得有解。

事不过三 日更第 19 天-竹白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