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对我帮助最大的三个习惯

🗒️我的笔记

消化,拆解,结构事物的「形」,内化成「意」

  • 什么情况下,我们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一个观点?只有当我们去拆解它,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是如何被论述、被证明、被揭示的,它背后的原理、机制和逻辑是什么时,我们才能真正把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旦我们去探究它的原理,把它拆散、消化,那么它的「形」就不再重要了。**它的营养已经被我们吸收,内化到我们的认知里。我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话把它讲出来,用它去解释不同的场景、现象,分析不同的问题……
  •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把许多个点突然间连接成网」**的快感 —— 你可以用许多词语去描述这种感受:顿悟、豁然开朗、aha moment、灵光一闪……都是一样的。 它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多个现象组合起来,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关联,抽象出一套共通的模式。这套模式不但可以解释每个孤立的现象,还可以预测新的现象的产生。从而,让你的认知产生一个飞跃和升级。 有一句话叫作「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这句话我很喜欢。它很对,但需要加上一个限定词,那就是: 从底层看,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孤立的知识点存在。 学习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可以归纳总结成一个模型,当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调节相关的参数
  • 那么,经过这个过程,我不但了解了这个概念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我积累到了一系列有用的信息渠道。我找到的书籍,刊登文章的网站,学者的博客和社交账号,讲述这个概念的综述……都可以积累起来,成为我以后了解和学习其他知识的渠道。 下一次,再学到一个新概念,再次重复这个操作,不过这一次的时间分配可能就会变成3:7。30%通过这些旧渠道搜索,70%继续去探索和积累新渠道…… 就这样,一步步地,对这些渠道去芜存菁。经过多次的筛选,最终留下来的渠道,基本就是对我比较有用的、能够用来查阅资料的渠道。
  • 并且,由于我已经多次检索过这些渠道,我会对每个渠道的内容调性和方向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当我想了解一个新知识点时,就能更快地知道,我应该去哪个渠道找资料,怎么找会更高效。 这就是一个管理自己信息渠道的过程,也是主动去获取、搜寻信息的过程。 它依赖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做「伸手党」,而是自己动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资源」。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要不断筛选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和可用性,你的阅读和摄取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和提高。 短期来看,这样可能很麻烦;但长期来看,这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