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首先,在讨论自由意志之前,我们先聊一聊决定论。
- 决定论肇始自牛顿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保持自身状态不变的属性(也就是惯性)。如果它的状态被改变了,那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可以通过物理规律算出来的。
- 那么,沿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 整个宇宙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的状态变化都受到上一个时刻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此刻的状态,称为状态1,把上一刻的状态,称为状态2,那么:状态1必然是由状态2演变而来的,并且这种演变,是可以直接算出来的。
- 同样,状态2也是由状态3演变而来,状态3也是由状态4演变而来……
- 这样不断往回追溯,岂不是说: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一切就已经是注定了的?一切会变成什么样,会走向何处,都是已经决定了的?
- 因此,数学家拉普拉斯就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做
- 「拉普拉斯妖」
- :假设宇宙中有一个生物,叫做拉普拉斯妖,他知道整个宇宙中每一个粒子此刻的确切状态(包括位置和动量),那么,它是否可以通过计算整个宇宙粒子状态,来了解整个宇宙的过去,并且预测宇宙的未来?
- 这就是统治了科学界数百年的决定论。
- 万幸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为决定论找到了破绽: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获得确切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对它的位置知道得越精确,它的动量就会越模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 进一步,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世界的本源,从底层来说,都是一层层「概率波」—— 它们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于时空之中。只有当它们跟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坍缩成为一个确定的实体。在此之前,它们是「不确定的」。
-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渐渐意识到:似乎不是这样。决定论的阴影又重新笼罩了物理学。
- 为什么呢?因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一个特征:
- 它只在微观的层面上起作用,一旦它来到宏观的层面,就恢复了经典力学的特征。
- 举个例子:你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粒子构成的。当我们单独看每一个粒子时,它都是一个「概率波」,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月球上)。
- 但当这些粒子聚合成一个「你」的时候,这种概率就坍缩了 —— 它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粒子,形成了一个实体。你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不会一下子突然出现在月球上。
- 为什么从微观到宏观会有这样的区别?为什么概率波会「坍缩」?量子物理学家说:不知道。
- 这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决定论再一次添砖加瓦。
-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过去,现在和未来,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
- 许多人都会认为是现在。这很好理解:过去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曾经存在过,但已经被改变了;未来是还没发生的事情,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种种可能的。只有「现在」才是真真切切、客观存在的。
- 但爱因斯坦不这样想。
- 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4维」的时空统一体(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亦即3维的空间加上1维的时间),一切事件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坐标。
- 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只是沿着时间轴行走,不断撞上这些事件。
- 这个宇宙模型,叫做**「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1。这种对时空的观念,就称为「永恒主义」**(Eternalism)。
- 反过来,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只有「现在」真实存在,过去和未来均不存在的观念,就称为**「现在主义」**(Presentism)。 自由意志问题
- 那么,物理学普遍认同哪种观点呢?
- 2016 年,一群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学的会议(TIME IN COSMOLOGY)。绝大多数物理学家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只有极少数科学家不认同。(不认同的观点,我们后面会讲)2
- 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上,我们现在普遍的共识基本上是:一切事物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
- 打一个比方。整个宇宙就好像一卷电影胶片,我们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上的影片。我们以为当下所播放的这一帧就是「现在」,只有这一帧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
- 但实际上并不是。整部电影,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浓缩在这整个胶片里。它只是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不断被我们看到,被我们的意识所认定为「现在」而已。
- 这些实验共同佐证了如下结论:
- 我们采取的有意识行动,很可能并非出自「我们的意识」。
- 简单来说:我们会以为,我们是先产生「想喝水」的意识,从而才站起来倒水的。意识是行为的原因。
-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验,科学家们观测到:在我们产生某个确切的意识之前,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总是比意识更早,并且,它可以明确地预测我们的行为。
-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电信号才是我们产生行为的真正原因。而意识,只不过是这个电信号给大脑的一个反馈而已。
- 我们采取的有意识行动,很可能并非出自「我们的意识」。
-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
- 这个「缺水」的电信号是怎么来的呢?不难想象,它是身体通过对自己整个状态的监测,发现「啊,好像有点缺水」,于是向大脑发出这个信号。
- 然后大脑再把这个信号一分为二:一条路径驱动我们的身体起来倒水,另一条路径告诉我们的意识:身体缺水了,我需要喝点水,所以告诉你一声。
- 那么,这就会导向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 如果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来自于身体和大脑根据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反馈,那么,岂不是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被「决定」了的?
- 换句话说:假如我知道了一个人所有的状态(拉普拉斯妖),那么我是否可以预测他接下来的想法和行为?
-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可是,当我产生「想喝水」的意识时,我也可以不这样做呀。我也可以克制住自己,不站起来倒水,这难道不是出自我的自由意志吗?
- 但是,你想一想:当你决定不这样做时,实际上是什么呢?你是用一个新的想法(不这样做)代替了旧的想法(想喝水),这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新的想法,必然也可以从大脑的电信号中找到它的影响因素,它必然也有更上一级的「原因」。
- 于是,我们还是绕回了物质世界和决定论。但如果我们认同决定论的话,就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按照决定论,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岂不也是在最开始就决定好了的?
- 那么,我们还能够追究他的责任吗?我们能够让他为他所「无法自由决定」的行为负责吗?
-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会否犯罪,是决定好了的;但他犯了罪,我们抓他,也是决定好了的。
- 按这个逻辑,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被决定」要犯罪,又「被决定」要受到惩罚,而他自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这……是不是也太残酷了些?
- 这就是哲学中经典的**「自由意志问题」。**
-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现代社会的根基。如果自由意志被质疑或否定,那么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 因此,在现代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立场,一般存在四种: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第一或第二种立场,持后面两种立场的很少,因此我们略过不提。
- 第一种非常显然,也无需赘述了。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第二种,亦即
- 相容论:既然认同决定论,又为什么会存在自由意志呢?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不都是被决定了的吗?
- 这种立场可以追溯到18世纪。持这种立场的有谁呢?包括霍布斯、休谟、叔本华等大哲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被称为**「经典相容论」**,亦即: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只是无法决定你「想做的事情」而已。
- 如同叔本华所说:You do what you will, but you don’t will what you will.
- 也就是说:经典相容论者并不在意你脑海里面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你能不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如果可以,那你就是有一定程度自由意志的。
- 当然,我们马后炮地看,这种观点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逃避和改写了问题。
- 以法兰克福的层次模型为例。法兰克福认为:我们可以同时具备多个一阶的欲望,以及对这个一阶欲望进行反思和评判的二阶欲望。而二阶欲望的存在,是人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自由意志可能存在的空间。
- 举个例子:我想偷懒(这是一阶欲望),但我同时又觉得「偷懒是不好的」(这是二阶欲望),在它们的斗争下,我最终遵循二阶欲望的驱动,停止偷懒,把文章写了出来。
- 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自由意志正是基于二阶欲望而存在。尽管这种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的来源都可能是被决定的,但是被决定的结果是符合我的二阶欲望的,所以我可以既不违背决定论,又能按照自由意志去行动。
- 当然,你会看到:一切相容论者其实都无法逃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论。他们都只能在基于决定论的前提下,来尽可能为自由意志争取空间,让着两个看起来互斥的东西,能够同时存在。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哪怕决定论是真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其实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
- 原因很简单:即使一切都是决定了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 ——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被决定,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看电影。一部电影的结尾当然是早就拍好了的,但你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电影吗?当然不会。对我们来说,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断去思考、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 决定论会影响你一生的结局吗?其实不会。它能够影响的,只有你当下的体验、状态和行为。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坏人,是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没有被注定」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感受到痛苦,以及良心的谴责。
- 一个人在世界上,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所塑造的 —— 它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也指引着你想成为的未来的你。在这个基础上,100%被决定,跟80%被决定,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吗?并没有。
- 进一步思考:哪怕决定论是真的,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被决定的 —— 除非我们真的去做它。
- 举个例子: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决定论是真的,那么一个人的性格是不是固定的,无法被改变?
- 其实不是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格在成年之后会渐趋于稳定,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研究者们让一个人像他想成为的人那样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性格是真的会发生变化的。
- 也就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想变得外向,只要他真的像一个外向的人那样去行动,那么久而久之,他自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外向。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他本来的性格是内向」是被决定了的,还是「他变得越来越外向」是被决定了的呢?
- 我们不知道。唯有当我们去做了,我们才会知道。
- 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些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感到幸福、满足、愉悦,这总是一个不会错的策略。
- 最终塑造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付出的努力和实践,而不是哪一个虚无缥缈的外力。
-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 这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一些注释:
- 3:这一块可以参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mpatibilism/#CompTran 斯坦福哲学百科
- 4:参见: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06/theres-no-such-thing-as-free-will/480750/
Footnotes
-
1: 这一块可以参看《时间的秩序》。它对于永恒主义讲得不多,但可以补充一些基础知识。 ↩
-
2:参见: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a-debate-over-the-physics-of-time-2016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