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棱镜通讯 No . 103 Clay Shirky - 太隐
🗒️我的笔记
Clay Shirky (克莱·舍基)是一位美国作家、顾问和教师,他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他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ITP)担任客座讲师,教授新媒体课程。Shirky还是一位 TED 演讲者,他在演讲中探讨了现代世界的变革与媒体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TED链接:Clay Shirky | Speaker | TED
{:height 245, :width 324}
Shirky的代表著作有《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等,这些书籍分析了互联网现象,并探讨了这些现象对未来的影响。他的观点通常具有预见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除了在纽约大学任教外,Shirky还曾担任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席信息官(2014年至2017年),现任纽约大学的副教务长,负责教育技术领域的工作。
Shirky在他的著作《未来是湿的》中探讨了互联网的社交和组织力量。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组织起来,形成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协作、分享信息和合作创新。Shirky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提出了“认知盈余”概念,其实定义很简单,指的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Meta、X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而在中国,比如微博、小红书、知乎的兴起,同样有赖于“认知盈余”,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而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
📚《认知盈余》
- 《认知盈余》这本书我大概两年前看过一次,最近写这期通讯,我把书里的一些句子分享一下:
- 认知盈余指的是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比如Meta、X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小红书、知乎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参与分享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互联网产业也随之迎来“核聚变”,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成为泡影。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自由时间的激增和某种社会资产的稳步减少趋于一致,这种社会资产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Concept
- 一个机构在担负起协助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责任的同时,亦扮演着保护该问题的角色,因为这种机构的存在是以社会对其管理行为的持续需求为前提的。 当群体足够大时,不可预知的可以变得可预知。
- 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在这样一种转变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
- 内在动机是一张包罗万象的标签,把人们可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的或基于活动本身的回报所造成的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德西把两种内在动机标注为“个人的”:自治的愿望(指决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的愿望(指能够胜任我们所做的事)。Concept
- 一旦你弄明白如何通过一种让他人在意的方式来充分利用认知盈余,那么他人也会复制你的技术,一而再再而三地传遍世界。
- 接手一项过于庞大繁复的工作可能会让人泄气,但接受一项过于简单、毫无挑战的工作同样令人感到无趣和无精打采。胜任感最容易产生于当工作处于能力范围边缘时。“我自己完成了一件不错的事情”的感觉总是比“请专业人士替我完美地完成了这件事”的感觉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