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思维模块,或者说模块化思维,一直是我觉得比较好的思维习惯。
Origin
理解力:费曼学习法
对学习方法论有了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一个方法:费曼学习法。
简而言之,它的意思就是:当你学习到一个知识点之后,试着把它讲出来,通过讲述的过程来强化自己对它的理解,使得它能够更好地被你所吸收和内化。
这个方法得名于物理学家费曼。是否是他发明的尚有争议,但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践行了许多年的方法,对我的学习帮助巨大。
简单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吧:
当我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会在内心里想象有一个听众,他对这个知识点没有任何相关基础,而我需要把这个知识点彻底地、完整地讲给他,让他听懂。
如何讲解呢?我会分成这么几个模块来讲:
**1)是什么:**这个知识点的核心是什么?它跟其他相似知识点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哪里?
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明白,我会想办法找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把这个知识点套上去;如果找不到,就想一个类比出来,尽可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让对方大致知道它是一个什么东西。
**2)为什么:**这个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相关的背景需要了解?
我会把这个知识点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框架里面去讲,可能包括:它是一个什么整体的一部分,它跟其他什么知识点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它用到了什么原理和机制,有些什么其他理论可以来解释和支撑它,诸如此类。
**3)怎么做:**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我们可以如何把它用到实践中?
前面两步可能都偏向于细节,那么这一步,我会尽量拔高层次,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争取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给它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或者若干个可以明确记住和应用的要点,等等。
一般来说,这么一套流程下来,这个知识点基本就烂熟于心了。
更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遇到了障碍,有些内容无法很好地「讲出来」,那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契机:你不妨以这些障碍和问题为出发点,去针对性地做主题阅读和学习,争取把它们弄通弄透,让自己对它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文本、而成为综合了更多信息渠道和来源的一个「主题」。
这才是更加有效的学习。
表达力:结构思考法
许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同意或不同意某个观点,内心有一些想法想要表达,但话到嘴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或者,能勉强讲出来,但讲出来的内容缺乏条理和逻辑,别说说服别人了,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锻炼和强化信息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将信息组织和调用起来,不会落入「说不出理由」的窘境。
一个有效的锻炼方式,就是结构化思维。很多人可能都了解这个概念,但却不清楚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中。
简单分享我的一套锻炼方式:
当我看到一个观点时,我会先问自己,我是支持它还是不支持它?如果不支持,或者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够全面、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会要求自己**先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观点,**把它简明扼要地讲清楚。
然后,我会问自己:**我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至少需要说出2-3个理由。**这些理由必须是彼此独立的,不交叉,不重叠。
进一步,针对每个理由,我有没有有效的论据能够证明它?最好能够列举出来,每个理由找到1-2项论据即可。
什么样的论据呢?可以是较为权威和可靠的数据,可以是经过验证的实验和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有权威出处(比如教材和专业书籍)的理论和原理。务必要避免「我看到的」「我身边的」「我直觉感受到的」……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了,大多数时候,这些论据是没办法立刻想到、脱口而出的,那么我就会把这个观点和理由记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对它去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和拓展,看看能否找到支撑我或反对我的论据,把它们记下来。
那么,把这些论据跟前面的理由整合到一起,用论据来修正和完善我的理由和观点,这就构成了一个更加严谨的论证过程。
下一次,当我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个观点-理由-论据所构成的论证,就会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素材,可以帮助我快速地对它给出一个判断和观点。它就相当于我脑海中的一个**「思维模块」。**
许多在日常交流和写作时总是能够「信手拈来」的人,其实也许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他们在生活中,会更加注重去积累这样的「思维模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