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

易经

  • 周昌羑里囚禁

    • “《易经》的很多内容都和周昌的囚禁生活有关。对他来说,这是最 为惶惧的一段日子,而监禁中的闲暇,则促其潜心研究六十四卦占算之 术。六十四卦只是数字运算,用草棍和土块等最简单的计数工具就可以 进行。周昌密切地关注牢狱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不仅试图占算其吉凶含 义,还要验证六十四卦占算体系是否灵验,并对其规则进行完善。因 此,这段生活被周昌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下来” (李硕, 2022, p. 486) (pdf)

    • “羑里囚禁中的周昌虽沉迷于《易经》推演,但其中并没有让他获释 的秘诀,最终还是要靠他的臣僚和家人的努力。《史记·殷本纪》载, 周昌手下的闳夭等人收集了各种宝物和美女进贡给商王,如“有莘氏美 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等,以及散宜生物色的“黑豹”,并说纣 王收到后很开心,立即下令释放了周昌: “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 乎!”(《太平御览》卷八九二引皇甫谧《帝王世纪》) 对此,春秋时的人还有一种更戏剧性的说法: “纣囚文王七年,诸 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说周昌被纣王囚禁七年,各地诸侯 皆同情他,纷纷赶来要求一起接受囚禁,结果纣王压力很大,只好释放 周昌,让他回了周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李硕, 2022, p. 497) (pdf)

    • 苏妲己

      “进一步的信息是,著名的纣王宠妃苏妲己就来自苏国。《史记》 说,纣王曾讨伐苏国,苏国国君被迫将公主妲己进献商纣,结果妲己成 了纣王宠妃。这个被迫贡女的说法,可能只是为了突出商纣好战且好色 的独夫形象,未必可靠,但妲己确实来自苏国。这个家族,己姓,苏 氏,苏忿生可能是妲己的兄弟” (李硕, 2022, p. 499) (pdf)

    • 而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苏妲己才是让周昌获释出狱的关键因素

      “如前文所述,剥卦六五爻曾说: “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这里 说的宫内宦官贯鱼到牢狱探访文王可能就是苏妲己授意的。在后世的演 义文学中,苏妲己是可怕的狐狸精,一心谋害周昌,而真实的历史很可 能是,苏妲己才是让周昌获释出狱的关键因素。” (李硕, 2022, p. 499) (pdf)

    • “更重要的是,被囚羑里期间,周昌还从易卦占算体系中获得了神 启:商朝的统治不会永远延续下去,周族很有可能会取代它。这是《易 经》创作的起点,林林总总的细微事件背后,隐藏着周昌一心要寻找的 翦商之道。” (李硕, 2022, p. 502) (pdf)

  • 八卦

    • “用甲骨预测,称为“卜” ;用草棍预测,则称为“筮”。“筮”, 上面的“竹”字头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 沟通鬼神的巫师才有占算能力” (李硕, 2022, p. 505) (pdf)
    • “据说,半人半神的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然后,由周昌在被商纣囚禁羑里期间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所谓: “其囚羑里,盖益 《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司马迁这里用的是“盖”字,表示不太 确定。” (李硕, 2022, p. 505) (pdf)
    • “比起古老的甲骨占卜,用草棍推演更容易,所以文王被囚禁在羑里 监狱的时候,可以因陋就简进行六十四卦占算。而为了让这套占算体系 更适合自己的需要,他又总结和编写了卦辞和爻辞,由此形成了《易 经》的基本内容。” (李硕, 2022, p. 507) (pdf)
    • “这里再举个例子。《易经》的卦爻辞里经常出现“贞”字,比如坤 卦的卦辞“利牝马之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包括孔 颖达,也只能猜测它和“坚贞”有关,解释成: “贞,正也。”其实, 商代甲骨卜辞里就频繁地出现这个“贞”字,现代学者也早已确定,它 就是占卜的“占”,故而甲骨占卜师也被称为 “贞人”。由此,《易 经》中的“贞”也就好解释了。比如,坤卦的“利牝马之贞”的意思是 说,占算结果对母马有利;相对的,否卦的“不利君子贞”的意思则是 说,占算结果对君子不利。看来,倘若没有发现甲骨文,我们对《易 经》中“贞”字的理解很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 (李硕, 2022, p. 509) (pdf)
    • “单一的因果叙事:诸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就是果,甲骨占卜是读 取这种因果关系的工具。至于人类有时候占卜错了,那也是误读了神的 旨意,错在人而不在神” (李硕, 2022, p. 514) (pdf)
    • “但六十四卦则与此不同,它的原理更复杂。它认为,世间的一切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互相影响并形成一种因果 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换句话说,对于每 一个主题的卦,周文王都需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六个事件或现象作为六条 爻辞,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因果发展链。而且,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会只 有一种模式。在某种环境下,甲是乙的原因,而在另一种环境下,则可 能变成乙是甲的原因,甚至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孤立事件,在另一 种时空环境下也可能会发生联系。” (李硕, 2022, p. 514) (pdf)
    • “可以看到,这两个卦象,并不是同一个位置的爻必须阴阳相反,也 不是上下两个八卦位置互换,而是六个爻呈现“颠倒”关系:无妄卦的 第一个爻(最下面的),和大畜卦的最后一个爻(最上面的)相同;无 妄卦的第二个爻,和大畜卦的倒数第二个爻相同……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对都是这种“颠倒成对”原则” (李硕, 2022, p. 517) (pdf)
    • “总结一下,在《易经》中,每卦六个爻都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而六 十四卦组对的原则总体上是六爻“颠倒成对” ;只有八个上下对称和无 法颠倒的卦,才按“相反成对”的原则组成四对。” (李硕, 2022, p. 518) (pdf)
    • “其实,不必急于追索每一卦的具体含义,而是应当先明白卦象“颠 倒成对”原则的本质是什么。综合前述,本书认为,它是文王发现的世 间规律,或者说,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 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都可以 颠倒重来一遍。” (李硕, 2022, p. 518) (pdf)
    • “否,颠倒重来就是泰;损,颠倒重来就是益……一切事件的发展过 程,都可以“倒放”一遍,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意味着,一切皆有可 能。” (李硕, 2022, p. 519) (pdf)
    • “按文王《易经》的“颠倒成对”原则,世间一切既有的事实都能用 相反的方式再现一遍。商族曾经很弱小,就像爻辞里的“丧牛于易”, 但他们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然而,这个过程同样是可逆的,目前 强大的商朝也终将灭亡。 这种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当时的人还没有走出神权时代,普遍 认为世间一切都被天界的鬼神主宰: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和诸神献祭, 从而得到天界的福佑,因此和商朝作对,就意味着违反鬼神世界的意 志,不可能成功。” (李硕, 2022, p. 519) (pdf)
    • “六三爻的第一句是“含章可贞”,这“含章”二字,历来没有合理 的解释。高亨认为,“含”为“戡”之借字,“章”为“商”之借 字,“含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 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 思是,翦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继续忠于商王,不会有成果,会有 终结。 这个推测颇为合理。而且,用“含章”表示“翦商”,未必全是古 文字的通假借用,可能也是为了保密。” (李硕, 2022, p. 520) (pdf)

其他

  • 被异族同化及传统沦丧的危险

    • Go to annotation “军事上,远方的殖民城邦虽然可能足以自保,但毕竟和王朝腹地山 河悬隔,身处异族土著的包围之中,由此,商人征服者难免和当地人互 相侵染、同化,从而丢掉商人的精神内核——勇武和人祭宗教,甚至接 受诡异的异族宗教。这是盘龙城发生过的教训。更不可容忍的是,南土 的异族文化还向郑州都城倒流,污染商朝王室,引发了王朝内战—九世 之乱。外来精神污染虽然最终被肃清,但早商的扩张成果也大半化为泡 影。” (李硕, 2022, p. 300)
    • Go to annotation “在王权和官僚体系主导的社会规则中,倘若某位商王突发奇想,要 放弃传统的人祭宗教,就像郑州商城晚期曾经发生的一幕,那么,唯命 是从的官僚体系是难以起到纠正作用的——它只能充当王的工具。幸运 的是,郑州最发达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都在城外,它们所代表的群体才是 商人传统的保存者,并在内战中挫败了城内欲废人祭的“改革派”。商 族传统精神离不开那些分散而自治的商人族邑,就像美国的白人精神离 不开南方种植园的“红脖子”一样。” (李硕, 2022, p. 301)
    • Go to annotation “武丁的扩张战争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祭典礼。那些异族俘虏本可 以作为劳作的奴隶,但人祭宗教是商王朝的精神支柱和商族获得诸神眷 顾的根源,所以,舍弃一点现实的物质利益,也要取悦诸神,维护商文 化的兴旺。 武丁王奠定了殷都的布局和之后二百年殷商文化的基调,其陵墓虽 然已经被毁弃,无法确认,但他的夫人妇好的墓穴却被完整地发掘,由 此,现代人亦可以见识商代王室生活之一斑。” (李硕, 2022, p. 302)
  • 伯的来历

    • Go to annotation “离开都城越远,各地土著人群和商人的语言、风俗差异就越大。他 们多数被本地的商人宗族统治,属于人身权受限制的农奴。在商朝势力 的外围,土著人群开始有自己的首领和部落组织,他们往往要接受邻近 的商人侯国的统治,为侯国缴纳贡赋和服劳役。 这些异族首领,被称为“伯”,甲骨文写作 ,其来历不详, 和“百”音形近似,有可能是商人习惯认为异族头领都是百人规模的领 导,但实际上也有大得多的,堪称“方国之君”。 “伯”并非商族人。比如,甲骨卜辞中常出现的“羌方伯”,指的 就是羌人方国的首领。周族的首领,则是“周方伯”。《史记》记载, 周文王曾被商纣王任命为“西伯”。这个称呼是有所依据的,只不过在 周灭商后,后人已不了解“伯”在商文化中的意义了。” (李硕, 2022, p. 298) 伯的来历
  •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 Go to annotation “春秋末年,孔子编辑《尚书》,他认为,那些最古老且可靠的半神 帝王是尧、舜和禹,后稷和弃则是他们的部下,这构成《尚书》叙事的 起点。以现代学术标准看,《尚书》中那些最古老的篇章,如尧、舜、 禹及夏朝,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到了商朝才开始有一些可信的内容,如 《盘庚》。 关于周人更古老的始祖,或者说商、周等各民族的始祖,春秋时还 出现了黄帝和炎帝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 水成。”意思是说,黄帝住在“姬水”旁边,所以用“姬”姓;炎帝住 在“姜水”旁边,所以用“姜”姓。 这其实是把羌人和周人曾经的共 生关系推到了更古老的时代:炎帝成了羌人的始祖,黄帝则成了周人、 商人以及其他各族群的始祖

      史学大家顾颉刚称这种现象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意思是 说,越晚产生的传说,反倒在神谱里面越古老,就像人们堆柴堆,“后 来者居上”。因为时代越晚,各族群的祖先传说就越是逐渐汇总到一 起,这时,各自的先祖孰先孰后以及谁比谁厉害就成了问题。因此,为 了制造更大范围的身份认同,就只能创作更古老的先祖,给各族群增添 一位共同的始祖。先祖诸神的关系和谐了,世间各族群的关系才能和 谐。”(李硕, 2022, p. 411)

  • 大禹的传说

    • Go to annotation “传说是经过诸多流变、改造的历史记忆,其最初的“内核”会被层 层包裹,甚至改头换面,难以识别。但参照考古成果,我们还是能发 现“大禹治水”的最初内核:一场龙山末期部分古人改造湿地、开发平 原的活动。” (李硕, 2022, p. 60)
    • Go to annotation “《尚书·禹贡》这样描写黄河下游的景观: “又北,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入于海。”这里的“九河”不是确切数字,是泛称,指下游黄 河形成多条扇状分岔,泛滥成为广阔湿地,与海滩相连” (李硕, 2022, p. 60)
    • Go to annotation “这在文献中也能找到一些旁证。战国的孟子这样描述大禹的治 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 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 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 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李硕, 2022, p. 61)
    • Go to annotation “顾颉刚早已发现,“禹”字从“虫”,也就是蜷曲的蛇形,而在古 史中,禹的父亲名“鲧”,字义是某种水生之物,据说鲧死后变成了黄 龙。(《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夏朝王室族姓为“姒”,在后世的 甲骨文和金文中,它的“以”部的写法就是蜷曲的蛇形。” (李硕, 2022, p. 63)
    • Go to annotation “比较起来,二里头的龙的规格更高,出现在最为显赫的墓葬,且俯 卧在墓主上半身。这是其他文化里的“龙”没有的“待遇”。可见,二 里头—夏朝王室和龙的关系更密切,或者说,龙是他们的象征和图腾。” (李硕, 2022, p. 66)
    • Go to annotation “当然,在《易经》中,文王最关心的课题是如何灭商。但这是极度 危险的,绝对不能言明。《易经》的《坤》卦六三爻曰: “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据文史大家高亨先生考证,“含章”就是“翦 商”二字,所以 “含章可贞”的意思是: “翦商之事,可以通过占卜 (贞)来预测。” 故而,《易经》的内容多是文王的翦商谋略,也正 因此,这部分内容最为隐晦。” (李硕, 2022, p. 29)
    • Go to annotation “最早对殷商这段尘封的往事进行追索考证的并非现代人,而是殷商 后裔、儒家“六经”的编辑者孔子。孔子离纣王和周公的时代仅五百 年,他编辑的“六经”保存了一些真相,但也有意地掩盖了另一些。本 书认为,这是孔子在探究到真实历史之后做出的决定,他要继续周公的 事业,重塑华夏文明。” (李硕, 2022, p. 29)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Go to annotation “这种规则之下,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 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 (自带装备)的任务。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正是家族分 封制而非官僚帝制时代的规则。” (李硕, 2022, p. 296)
  • 盘龙城商城时期,让商暂时摒弃人祭传统

    • Go to annotation “以色列考古学家吉迪·谢拉赫认为,在“早期国家”或“复杂酋 邦”阶段,社会开始变得更复杂,王权刚刚出现,统治者发现自己的统 治体系还不够发达,急需借用一种强大的机制来维护权力,从而导致人 祭宗教和战俘献祭行为的产生。 不过,为何战争与人祭可以铸牢新兴 王权,吉迪却没有多谈。结合前文对新石器末期到中商这上千年人祭历 程的梳理,本书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理论层面,王的大量献祭 (意味着他获得神的福佑)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现实层面,战争让 本国族的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而更巩固了王的权力。” (李硕, 2022, p. 187)
    • Go to annotation “约3500年前(盘龙城文化四期),一支商人远征队出现在盘龙城繁 忙的陶器码头。他们装备着锋利的青铜兵器,如矛、戈、刀、钺、弓矢 等,而满身烟尘的土著却只能任由外来者安营扎寨,发号施令。南中国 长江流域最早的冶铜基地和铜交易中心,就这样出现了” (李硕, 2022, p. 192)
    • Go to annotation “可以这么说,盘龙城的商人不仅主动放弃了中原传统的人祭和人奠 基等宗教仪式,还接受了本地土著族群的宗教理念——一种比中原更和 平的文化。” (李硕, 2022, p. 204)
    • Go to annotation “如前文所述,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距今8000年前)有将大量石器 和陶器、玉器摆放在祭祀场并加以掩埋的现象,而考虑到北福地是石器 制作工场,盘龙城是铜器冶炼场,它们之间很可能有类似的宗教逻辑: 石器和铜矿石原料来自大地,将制成品埋入地下,是表达对大地的感 恩;这也是一种“播种巫术”,把物品想象成种子,种子会在土壤中发 芽成长,结出更多果实” (李硕, 2022, p. 209)
    • Go to annotation “盘龙城距离黄河边的商都郑州足有500公里,是早商王朝宏大扩张 运动的产物。在3500年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权能够达到这种规模的 疆域。在今天,500公里不算太遥远,但要注意,盘龙城和郑州分属长 江和黄河流域,并没有水路航运的便利,只有分水岭的阻隔。下一次再 把这两地同时纳入统治范围,则要等到战国晚期的秦国,而那已经是一 千余年之后了。 过度扩张给早商带来了荣耀,但更有隐患和教训。后来的商王逐渐 开始考虑如何让商人免受异族文化的侵蚀,避免早商王朝的覆辙,而这 奠定了晚商(殷商)时代的基调” (李硕, 2022, p. 211)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也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甲骨文里。甲骨文里 最常见的是和杀人有关的字,其意思不仅是杀戮,更是仪式化的杀人献 祭。” (李硕, 2022, p. 279)
  • 商王有一种军事征伐的仪式,名“步”

    • Go to annotation “商王有一种军事征伐的仪式,名“步”,甲骨文写作 或 ,字面 意思是步行,可能是指商王全副武装带领部队行军。甲骨卜辞中有大量 王“步”的记载。在殷都时代,商王行猎或出征一般会乘坐马车, 但“步”这种古老而威严的仪式一直存在。 在少数情况下,比如身体不适,商王会指定某个贵族代替自己履 行“步”的仪式。卜辞中从来没有其他人自行“步”的记录。在周族 崛起时,周人也学习了“步”的仪式,比如,有些文献就记载过周武 王“步”而行军,和甲骨卜辞很相似:“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 纣。”(《逸周书·世俘》)” (李硕, 2022, p. 299)
  • 《生民》反映的应该是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正交替的时 代,在当时,两种家族观念还杂糅并存

    • Go to annotation “同样是未婚生子,简狄繁衍出商族,姜嫄繁衍出周族。有学者认 为,这是人类早期母系家族的表现:女子不出嫁,男子到外部落约会临 时性伴侣,所谓生子“知其母,不知其父”。不过要注意,在《生民》 里,姜嫄发现自己未婚先孕后,还是会感到恐惧。而这是父系家族时代 的观念。所以,《生民》反映的应该是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正交替的时 代,在当时,两种家族观念还杂糅并存。这也正是男性始祖领袖产生的 背景:从母系家族诞生,然后建立起自己的父系家族与国族。”(李硕, 2022, p. 391)
  • 晚商

    • Go to annotation “小双桥遗址代表的“中商”不算长,可能不足百年,有残酷的人祭 仪式,有巨大夯土台“周勃墓”,但商朝总体仍呈现衰微不振的迹象。 直到从第十九王盘庚迁都殷地,这才算走出中商的低迷。 商王朝前后存续五六百年,殷商大约占了后一半,约两个半世纪, 因此学界也称之为“晚商”。” (李硕, 2022, p. 240)
    • Go to annotation “儒家经书《尚书》有若干篇历代商王的讲话记录,虽然难免有后人 的改编和再创作,但仍有个别篇章基本保存了原貌。其中,最可信,篇 幅也较长的是《盘庚》:在这篇讲话中,商人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体现 得颇为充分。 在商人的观念里,喜怒无常的诸神主宰着人世间,所以为了推动迁 都,盘庚的讲话所表达的神权理念非常直白,充满着恐吓和威胁,不仅 距离儒家描述的古圣先贤实在太远,也突破了后人对上古时代的想象 力。” (李硕, 2022, p. 241)
    • Go to annotation “洹北商城使用的时间不长,很多城墙段落还没有完工,整座城池就 被废弃了。然后,商人在洹河南岸营建了新的王宫区,多数族邑聚落也 都坐落在洹河以南,这便是后世著名的“殷墟”。只是洹北商城被遗忘 了三千多年,直到21世纪才被重新发现。” (李硕, 2022, p. 248)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高级墓葬的建设程序是,先挖掘墓穴和墓道,然后在墓穴底部 挖出方形的墓室,里面用木料搭建椁室,犹如一座木房子。椁木往往雕 花,刷红漆,造型美观,椁室内则放置棺木和最珍贵的随葬品以及墓主 最贴身的殉人。墓主入葬后,椁室顶部会盖上木料,接着在墓穴二层台 继续放置随葬品和殉人,然后填土,逐层夯筑,直至大墓完成。” (李硕, 2022, p. 256)
    • Go to annotation “殷商的王陵祭祀对男性人牲和殉人多用斩首,甚至肢解,而女性则 多能保存全尸。这背后的宗教思维可能是:男性俘虏和奴隶具有反抗能 力,砍头可以使其灵魂彻底驯服;相对而言,女性奴隶和战俘则缺少攻 击性,甚至也有给男性先王和诸神充当性奴之用,自然需要保存全尸” (李硕, 2022, p. 267)
    • Go to annotation “殷墟虽然出土了十多万片甲骨卜辞,但它们都是商王针对特定问题 的占卜记录,并没有宏观的自我陈述。相对而言,《尚书·盘庚》记载 的盘庚王的迁都讲话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盘庚的讲话中,频频出现“德”字,似乎商人已经有了一整套道德 观念。其实,商人的“德”和后世的意思还不太一样,它不是客观的行 为规范,而是具体的“给好处”之意。王的“德”是给臣民好处,它的 反义词是惩戒,是“罪”和“罚”,两手都不可少:“用罪伐厥死,用 德彰厥善。” 直到周公在西周初期发展出“敬德”的理念,“德”才 逐渐被当作一种通行的价值观。” (李硕, 2022, p. 278)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也表现在他们创造的甲骨文里。甲骨文里 最常见的是和杀人有关的字,其意思不仅是杀戮,更是仪式化的杀人献 祭。” (李硕, 2022, p. 279)
    • Go to annotation “经历衰落和模糊不清的中商后,晚商殷墟时代的信息开始多了起 来。殷墟没有发现早商那种超级仓储建筑群,从甲骨卜辞等各种材料来 看,殷商并没有现代人熟悉的各种政府体系,如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层级 政府等。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血缘关系的“族”,甲骨文写作 ,字 形是战旗和一支箭,直观表现了它的战争属性。商人的族,可以理解成 宗族、部族或氏族,每个商人宗族都有自己的领地,统治着耕作的土著 农民。” (李硕, 2022, p. 291)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的族在历史文献里的记载很少,但在考古发现里很多。比如, 商王的甲骨卜辞经常会命令某个人去外地征战,却没有说拨给他多少兵 力,说明此人是族长(侯国之君),理应带自己的家族武装出征,不需 要专门写出” (李硕, 2022, p. 292)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以族为基本社会单元,这在墓地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正所谓聚 族而居,聚族而葬,族墓地一般排列有序,族长与同族成员葬在一起, 位于靠前或居中较尊贵的位置,一般不会脱离族人单独埋葬。男性族人 往往有兵器随葬。族墓地的成员,虽然彼此之间贫富差距可能较大,但 都享有同一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也往往有同样的族徽。那些被统治 的农奴不可能葬入主人家族的墓地,除非作为殉葬人。” (李硕, 2022, p. 295)
    • Go to annotation “这种规则之下,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 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 (自带装备)的任务。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正是家族分 封制而非官僚帝制时代的规则。” (李硕, 2022, p. 296)
    • Go to annotation “因为没有税收体系,所以商王的宫廷开支主要靠王室自己的产业。 商王拥有很多邑(田庄),由王任命的管家(小臣)经营,收获物属于 王室私产。” (李硕, 2022, p. 296)
    • Go to annotation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殷墟王宫区发现有大量集中存放的石头农具, 其他任何商代聚落,包括殷墟范围内的,都没有类似发现。这意味着在 王室之外,各商人族邑并不采用标准的“奴隶制”劳动形式,而是由各 家农奴自己制备农具” (李硕, 2022, p. 297)
    • Go to annotation “学术界以往对“文明”的界定比较严格,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城 市、冶金技术和文字。按这种标准,商代晚期的殷商阶段属于文明,因 为有可以释读的甲骨文;后来也发现过早商阶段的甲骨文材料,但极为 稀少。总体来说,商代符合严格的文明标准,争议不大。” (李硕, 2022, p. 93)
    • Go to annotation “在二里头之前,大型城邑(古国)已经有过若干座,狭义文明标准 的第一项要素已经有了,但不够稳定。二里头的创新是第二项,也就是 青铜冶铸技术,有了它,大型城邑(古国)才能维持和发展下去,让第 一项要素真正确立,并继续发展出第三项——文字。” (李硕, 2022, p. 94)
    • Go to annotation “中国的铜矿蕴藏较少,青铜器物很难真正普及千家万户,而青铜对 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最重要意义,恰恰在于它数量少,价值高:青铜礼器 显示阶级差别秩序,而青铜兵器戈、钺和镞对木石兵器有压倒性优势, 王权借此获得武力保障。这是“文明”或者“复杂社会”维持稳定、避 免解体的基础” (李硕, 2022, p. 95)
    • Go to annotation “石器时代通往青铜时代的大门看似很宽,实则很窄。这些困难和偶 然性,又催生了关于金属冶炼的神秘玄学观念,认为某些神灵会影响冶 炼的成效,所以人们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祈福,请神赐予高质量的产品 ——从夏到商,冶铜区的人祭遗存都比较密集,直到钢铁时代,冶炼仍 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的活动,甚至有工匠舍身投入炼炉、获得 高质量金属的传说。” (李硕, 2022, p. 101)
    • Go to annotation “用牛、羊等家畜的肩胛骨占卜,是华北地区自龙山时代以来普遍流 行的通灵预测术:先用火炭烧烫骨头,烫出裂纹(汉字“卜” 的甲骨 文造形就是骨头上烫出的裂纹),然后从纵横和连续性来判断吉凶。” (李硕, 2022, p. 82)
    • Go to annotation “在传世古书中,对夏都记载最准确的就是这一处,出自《逸周 书》。这部书因没有进入儒家“六经”,长期不受重视,但它的很多信 息非常独家,不是毫不知情的后来者能杜撰出来的。” (李硕, 2022, p. 119)
    • Go to annotation “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但难以 解释的是,这些陶器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如前文所述,有的属于河北和 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 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也分为好多种 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李硕, 2022, p. 122)
    • Go to annotation “《诗经·商颂·玄鸟》对契降生的描写是:“天命玄鸟,降而生 商。”《诗经·商颂·长发》则是:“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有娀 是简狄所在的部族,“有娀方将”是有娀氏将要兴起之意。玄鸟,喻指 上帝(天)和商人之间的独特媒介,至于是什么鸟,则有燕子和凤凰等 不同解释。” (李硕, 2022, p. 124)
    • Go to annotation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商星都是黎明时在东方 出现,参星总是黄昏时在西方出现,永远一东一西,所以人生分离难聚 也被称为“参商”” (李硕, 2022, p. 125)
    • Go to annotation “对商族来说,王亥遇难和上甲微复仇是生死攸关的事件,也是商族 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李硕, 2022, p. 127)
    • Go to annotation “但史书中并没有王亥牧羊的记载。周族人原本在西部高地放牧羊和 黄牛,所以,周文王可能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来想象王亥时代,错误地 增加了一条“丧羊于易”:羊不适应潮湿环境,不适合王亥时代的商族 人。这也说明,《易经》卦爻辞中的商代史事并不完全可信,周文王可 能会基于西土周人的环境错误地理解商人历史。” (李硕, 2022, p. 128)
    • Go to annotation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商族始祖契被写作“兕”,意为水牛,字形是 一个人头顶水牛角。看来,他们从一开始就和水牛有缘” (李硕, 2022, p. 128)
    • Go to annotation “商朝灭亡后,很多商族人从事的便是贸易行业,所以,在部族、王 朝之名外,“商”还衍变为行业、职业之名,结果,本来代表贸易 的“贾”字被“商”所取代” (李硕, 2022, p. 130)
    • Go to annotation “商人崇拜的神有多种,最崇高的是“帝”,此外,还有鸟,而这应 该跟商族的创始神话和早期图腾有关” (李硕, 2022, p. 132)
    • Go to annotation “这条爻辞涉及王亥在有易氏丧牛和被杀之事。“旅人先笑后号 咷”是关于王亥旅行在外的遭遇;而鸟巢被焚毁,则象征王亥的命运。 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发现《易经》里隐藏的这段掌故,直到民国时期 才被顾颉刚破解:“丧牛于易”是说王亥在有易氏部落遇难,牛群被夺 走” (李硕, 2022, p. 134)
    • Go to annotation “在甲骨文中,最神圣的是“帝”字,写作 ,但其含义不明。有人 认为,它是各线条汇合到一起,象征天地间的中心;也有人认为它是一 捆支起来进行燎祭的柴堆,用燎祭的造型代表接受祭祀的帝神。 卜辞 中,帝也称“上帝”,有时会在帝字上面加一短横,是为“上帝”二字 的合文,写作 。这一短横在现代汉字中演变成了点,所以现代 的“帝”字,其实是甲骨文的“上帝”二字” (李硕, 2022, p. 135)
    • Go to annotation “从考古提供的信息看,商族人灭亡夏朝之后,一度保留了二里头古 城,并同时开始兴建两个中心城市:一座是在二里头以东8公里处的偃 师商城;另一座是在二里头以东100公里处的郑州商城——堪称早商的 东西两都。” (李硕, 2022, p. 140)
    • Go to annotation “早商阶段,商朝的扩张极为迅猛。就连上千里外的长江边(今武汉 市郊黄陂区),都出现了一座繁荣的城堡盘龙城;而在中原地区,商人 城邑更是星星点点。” (李硕, 2022, p. 145)
    • Go to annotation “郑州商城的粮食样本显示,商人已熟练掌握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种植 技术,而其意义不仅是人口增殖,也便于商人向各地殖民扩张,因为他 们拥有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粮种和技术” (李硕, 2022, p. 147)
    • Go to annotation “且不论偃师和东下冯的大型仓储区的具体作用,到晚商殷墟时期, 甚至后来的西周和春秋,都没有发现过如此规模的仓储设施。直到战国 时期的洛阳,才出现了堪与早商偃师相比的粮仓” (李硕, 2022, p. 153)
    • Go to annotation “从上述情况看,商人民间的人祭行为在郑州商城二期已经很流行, 而且多和牲祭(牛羊猪狗)混合掩埋。结合偃师商城二期宫殿区的祭祀 情况,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区应当也有了人祭和牲祭活动,只是可能已 被后世破坏” (李硕, 2022, p. 165)
    • Go to annotation “总的来说,商朝开国百年,王室开始大量杀人献祭,从而在偃师和 郑州商城的宫殿区形成密集的人祭遗存。而一旦王室献祭的人口数量远 超民间祭祀活动,则标志着人祭成为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 (李硕, 2022, p. 170)
    • Go to annotation “而用人献祭是最为明晰和便捷的方式:借此 区分执行献祭的“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他们”(非商族 群),由此,商族人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优越感。换句话说,他们用“野 蛮”的异族人敬献诸神和先祖,祈求天界的福佑,从而获得君临大地和 统治列族的权柄。 在商人的人祭宗教兴盛之际,王室成为人祭活动最大的主办者。这 代表着王权和神权的高度融合。 比起二里头—夏朝,这是一个新变 化:人祭是商朝的国家宗教,也是商族人的全民宗教。人祭行为不仅出 现在偃师和郑州商城的宫廷与民间,也被商人带到了各殖民城邑,比 如,晋南的垣曲商城和夏县东下冯商城以及老牛坡,不仅有人祭和人殉 现象,而且有埋入多人的圆形袋状祭祀坑” (李硕, 2022, p. 171)
    • Go to annotation “郑州的铜器窖藏坑距离商朝开国200余年,朝野上下的人祭活动曾 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而此时,商王居然开始尝试不杀人、不杀牲的祭 祀活动,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按照商人的观念,如此奢华的祭祀物品 不搭配一些人牲,肯定属于“暴殄天物” (李硕, 2022, p. 175)
    • Go to annotation “盘龙城这一支征服者可能和郑州王室联系密切。在郑州商城曾发现 有湖北特征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残片, 很可能就是盘龙城征服者向王 都输送了制陶工匠的缘故。可以合理推测,受盘龙城商人贵族的影响, 某位商王突然接受了不杀人的埋祭理念,开始推行宗教革新,这才有了 郑州城外的青铜器窖藏以及被掩埋在壕沟中的头盖骨堆积。 几乎和这场“埋祭改革”同时,商王室内部爆发了激烈冲突和战 争。结果,早商极盛时代终结,不仅郑州和偃师商城,各地大大小小的 商城也相继沦为丘墟,如垣曲、东下冯、盘龙城等。郑州商城内应该还 维持着一个惨淡的朝廷,举行过几次埋祭仪式,但已经失去对王朝的控 制力。这段萧条期属于郑州商城第四期” (李硕, 2022, p. 176)
    • Go to annotation “九世之乱后,郑州商城逐渐被毁弃,小双桥成为商王朝几乎唯一的 繁华都邑。和郑州、偃师商城相比,小双桥的聚落规模要小一些,留下 的文化层也比较薄,说明使用时间不太长” (李硕, 2022, p. 178)

汉字释义

  • xiè ㄒㄧㄝˋ

    ◎ 古人名,中国商朝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

     yuán 

    (1) (形声。从土,亘( xuān)声。本义:矮墙,也泛指墙)

    (2) 同本义 [wall]

    垣,墙也。——《说文》

    既勤垣墉。——《书·梓材》。马注:“卑曰垣,高曰墉。”

    周垣之高八尺。——《墨子·备城门》

    尽毁其馆之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为家不治垣产。——《汉书·萧何传》

    又如:垣衣(生在墙垣上的苔);垣堵(墙);垣屋(有围墙的房室;围墙和房屋)

    (3) 城墉 [wall]。后叫省城为省垣

    (4) 官署的代称 [government]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杜甫《春宿左省诗》

    (5) 姓

    yǎn  ㄧㄢˇ

    1. 仰面倒下,放倒:~卧。~仆。~仰(俯仰,喻随俗应付)。~旗息鼓。

    2. 停止:~息。~武修文。

    3. 古同“堰”,堤坝。

     lù 

    〈名〉

    (1) (形声。从林,鹿声。本义: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2) 同本义 [trees in the foot of a hill]

    麓,林属于山为麓。——《说文》。 按,山足大林也。

    麓者,林之大者也。——《水经注·漳水》注

    林麓川泽。——《礼记·王制》

    掌攻草木及林麓。——《周礼·柞民》

    林衡每大林麓。——《周礼》。郑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

    (3) 古代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 [forestry official]

    麓,守山林吏也。——《说文》

    主将适蝼而麓不闻。——《国语·晋语》

    (4) 山脚 [foot of a hill or mountain]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大雅·旱麓》

    (5) 又如:山麓

    biān

    ⒈ 中国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针:砭石。砭针。

    ⒉ 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或规劝:砭灸。针砭(喻指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跀 yuè

    〈动〉

    (1) (形声。从刀,月声。本义: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同本义 [punishment of cutting off the feet of the criminal]。

    刖,绝也。——《说文

    刖,断也。——《广雅》。假借为“蚏”。

    跀,断足之刑也。——《说文

    刖五百。——《周礼·司刑》。注:“断足也。周改髌作刖。”

    刖强鉏。——《左传·庄公十六年》

    昔卞和献宝, 楚王刖之。——《史记

    刖者之屦,无为爱之。——《庄子·内篇·徳充符》

    (2) 又如:刖足(古代一种酷刑,砍掉脚)。

    ,汉语二级字, [2]  读作榖(gǔ),构树[paper mulberry],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叶子和茎上有硬毛,花淡绿色,雌雄异株。新生枝密披灰色粗毛,具乳汁。叶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叶端渐尖,全缘或缺裂。初夏开淡绿色小花,雌雄异株。果实圆球形,成熟时鲜红色,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也叫榖,亦称“构”、“楮”。

    huán

    ⒈ 〔洹水〕水名,在中国河南省。亦称“安阳河”。 [3] 

    基本词义

    ◎ 洹 Huán

    〈名〉

    古水名 [Huanshui River]。在河南省北境,今名安阳河。源出林县,东流经安阳市到内黄县入卫河

    jì  ㄐㄧˋ

    1.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2.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社~(指国家)。

    ● 

    dǎn   ㄉㄢˇ

    ◎ 实在,诚然,信

    ● 

    shì   ㄕˋ

    1. 盛大的样子。

    2. 红色。

    3. 恼怒。

    4. 消散的样子。

    5. 姓。

    ● 

    yǒu   ㄧㄡˇ

    1. 〔~里〕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汤阴县北。

    2. 诱导。后作「」。

寻找中国“第一王朝” 星球研究所